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保监会推人身险保单贴现 业内:比退保要划算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09日

    保监会推人身险保单贴现 比退保划算
 
  业内人士分析称,保单贴现有助于缓解退保风险,因贴现获得的资金要高于退保
 
  每经记者 袁 园 
 
  2018年1月8日,保监会下发《人身险保单贴现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从人身险保单贴现业务经营规则、信息披露和报告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征求意见。据悉,保单贴现起源于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美国已形成数百亿美元的市场,并呈日益递增态势。
 
  “人身险保单贴现业务的实施对保险业来说非常有前途,对所涉及的相关方都有益处。”某险企内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保单贴现人会获得直接的物质利益,购买人会获得投资收益,贴现机构会获得中介费,多方共赢。此外,分析指出,此举有助于提高保单的流动性,缓解险企的退保风险。
 
  三类产品可开展试点
 
  所谓人身险保单贴现,指中介公司先以折扣价格买进即将到期的寿险保单,等到被保人去世时获得保险公司给付的保险金。其中,作为中介机构的贴现机构可以引入投资人,将保单作为资产进行交易。保单贴现能够满足寿险保单的持有人出于多种原因的变现需求。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保单贴现机构呢?对此,意见稿作出了明确规定。
 
  首先,开展保单贴现业务的机构必须经过保监会同意,并使用自有资金开展业务。试点期间,已经贴现的保单不可办理转贴现或再贴现。可以开展保单贴现的产品类型包括普通型终身寿险、普通型两全保险和普通型年金保险。
 
  其次,保单贴现机构开展保单贴现业务时,应依托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建立统一集中的业务平台和处理流程,实行集中运营、统一管理,并应具备实缴注册资本金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具有支持业务运营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具备与保险公司相关业务系统、保单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对接的技术能力;具有相应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业务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和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客户信息安全等多种条件。
 
  再次,保单贴现机构应在保单贴现合同签订现场同步录音录像,在录音录像过程中,必须记录下保单贴现机构向保单贴现人履行明确的说明义务、保单贴现人作出明确肯定答复、保单贴现人签署保单贴现合同等相关文件等内容,并保存5年以上。
 
  最后,保单贴现业务应当满足贴现保单合同生效时间超过2年;贴现保单相关保险公司必须是经保监会批准设立,并依法登记注册在境内(不含港澳台)的人身保险公司;保单贴现资金应于保单受益人变更后3日内一次性全额支付给保单贴现人等。
 
  业内:比退保要划算
 
  “保单贴现业务的本质就是赋予保单货币化的概念,有助于提高保单的流动性。”上述某险企内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几年前,国内就该业务进行过研究,此次意见稿的出炉,可看作是为保单贴现业务在国内落地设置了入门条件和规范,有利于后期机构进入该市场。
 
  相关资料显示,保单贴现最重要的用途有两个:一是用于老年人养老费用的筹集,能够助其解决眼前的养老支付或改善生活,被称为“寿险保单贴现”;二是用于重症疾病患者治疗费用的筹集,能够使其在重症保险责任发生之前预先获取自己的保险金以供疾病治疗,被称为“重症保单贴现”。目前,在美国,寿险保单贴现已占到保单贴现市场的80%,对美国老年人养老金自主筹集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与疾病谱的改变,人们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糖尿病等已成为中国老年人的头号健康威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老年人的生活医疗压力可能会使他们将保单进行贴现。因此,寿险保单贴现业务具有相当的发展空间。
 
  有业内人士表示,保单贴现如能落地,将是保险业参与社会管理的又一制度性安排。保单贴现可以增加获取养老金和筹措医疗费用的渠道,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同时,保单贴现也可以成为应对退保风险的有利举措。因为,保单贴现获得的资金要高于退保获得的保单现金价值。

分享: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