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能有今天的繁荣、强大与活力,“开放”实为源头活水。金融领域的成就也不例外。考察40年来开放与发展交织前进的历史,可谓向后回顾、来龙清楚,向前瞻视、去脉分明。当下,我们期许着金融开放的“升级版”。
过去几年,中国的金融开放程度加速提升,并且侧重引入互联互通机制、鼓励资本流入,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成就,十分可圈可点:首先,在汇率方面,2005年起,人民银行宣布进行汇率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十年汇改,人民币汇率从单边升值到进入波动区间,越来越市场化,更多国家将人民币列为储备货币。2016年10月1日,IMF正式宣布人民币成为SDR篮子中的货币,这标志着人民币向储备货币迈进了一步。同时,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可观的进展。资本市场方面,也正因为多年来不断推进金融开放,A股也在今年6月被纳入了MSCI的新兴市场指数,初始纳入222只大盘股,尽管仅占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0.73%,但根据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未来每年的比例都将不断扩大,这也意味着外资对A股的参与度会逐年攀升。
其背景是中国高层对金融开放的态度总体上十分积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指出,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要合理安排开放顺序,对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利于增强金融有序竞争、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领域要加快推进。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扩大金融对外开放。近期,国务院再次发文,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领域的对外开放,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过去的开放为中国金融积累了宝贵经验,也沉淀下坚实的信心,这都是下一步继续开放的铺路之石。中国在加入WTO之时,曾有极多的担心,认为中国若干产业将会被外资冲垮,事后证明这些想法完全错误,开放的那些产业,后来恰恰最虎虎生风,受保护的产业,发展反倒慢慢吞吞。现在,业界普遍认为,与十多年前不同,现在谈金融业对外开放,已经不再会有“狼来了”的担忧声浪。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认为:“外资金融机构目前在中国所占市场份额很小,而通过推出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互联互通试点,人们也在不断学习和进步,也发现其实风险并没有原先想象的那么大。”
当然,作为一个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对外开放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大有提高的空间。正如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所言,近四十年的金融开放政策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缓慢、反复,二是决心大、推进难,三是政策协调性不够。实际上,这些特点都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方式有关。
以开放促改革是未来的重点。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主要受制于境内外市场规则、制度的差异和特定的开放方式,故制度性改革将是重中之重。以银行业为例,要吸引外资银行进入,降低准入门槛不是主要的,金融制度体系的清晰与相对稳定才是关键。
中国经济已经到了更高的阶段,对金融业全球整合、配置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金融市场更高层次的开放是时代的需求。是的,开放过程中必然伴随潜在风险,有些甚至已经被新兴市场早年的资本账户开放的惨痛经历所证明。但即使开放存在各种困难和潜在的危险,依然需要坚持扩大开放的大方向,这是不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