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托老所存活率低 何不选择社区养老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8日

  据报道,自2009年起,北京市兴建了2000家“托老所”,坚持下来的只有70家。如此低的存活率,令人不得不反思托老所养老模式的不足。一些无依无靠的老人,需要依赖托老所这样的机构来实现养老,但对于很多老人及其子女们来说,托老所不是优先选择,在有其他养老模式可选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将托老所作为最后的“备胎”。

  与托老所相反,养老不离家的社区化养老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越来越多的老人倾向于在社区内接受养老服务。

  原因之一,社区化养老是绝大多数老人的心愿,有助于提升老年生活质量。老人选择托老所等养老机构养老,需要脱离原来的居住环境去适应全新的集中养老环境,很容易存在心理上的不适应,产生孤独感和约束感。正因此,许多老人渴望继续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生活,不割舍居住了多年的老环境、相处了多年的老朋友。对此,养老社区化满足了老人的上述需求,无疑是贴近老人意愿的养老模式。

  原因之二,社区化养老符合社会现实情况,与社会传统观念的融合度更高。尽管国人的养老观念在不断进步,但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有儿女将老人送托老机构仍被认为是“不孝”,会受到风言风语的指责,会背负舆论压力。社区化养老则不然,儿女既尽了养老义务,也减轻了舆论与心理负担,可谓两全其美之策。

  相比建立托老所等机构的投入,社区化养老利用了现有资源,其资金投入可能更为合理,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使老人得到更全面细致的照料。所以,与其花费资金建立不受多数人欢迎的托老所,不如在社区建立食堂、医疗机构、老年娱乐场所等,通过社区化养老来替代托老所的绝大部分功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侯 坤)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