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南水北调世纪工程背后的脊梁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5日

  一渠清水,承载着甘与苦、泪与汗。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的背后,凝结着数以万计建设者的智慧心血和辛勤汗水。十余载建设,一个个世界级工程难题,摆在南水北调建设者们的面前,上演着一幕幕呕心沥血、攻坚克难的故事。

  与传统的水利工程不同,南水北调工程是水利学科与多个边缘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南水北上,一路要穿山越岭,大到一条黄河、一座城市,小到公路、河道、管线。这一路,南水北调攻破了数不胜数的重大技术难题,其规模及难度国内外均无先例,也创下多个世界之最。

  穿黄隧洞工程是东线咽喉,“穿黄不通,千里无功”。国内外从无先例,怎么办?自己攻关、自己创新。“关键时刻冲得上,这就是使命!”正是这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才创造了史上第一个穿越黄河工程,才能让长江水滚滚北上。调研中工作人员说,中水五局东线穿黄隧洞工程项目部原经理王金庭是第一代“穿黄人”,早在1984年,就来到了穿黄隧洞的工程现场。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他的儿子王永胜水利学校毕业后,接过父亲手里的接力棒,也来到了穿黄隧洞的工程一线。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像这样的父子,还有很多。

  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广大建设者勇于创新,敢闯敢试。全力开展技术攻关,蹚出一条突破常规的创新之路,展示出南水北调的自主创新能力。这离不开他们的矢志创新、昼夜奋战。

  调研中遇到许多工程师都自称“南水北调的老人”,自开工之日起,就一直奋战在一线。说起这些,他们的语气中更多是自豪和担当:“既然干这份工作,就容不得丝毫懈怠。对工程负责就是对国家、对百姓负责。”由于南水北调工程的泵站、库区大多在郊区,偌大的厂区内,常常只有运转的泵机陪伴。一线工作人员要实时监控参数,保证设备正常运行;要定期维护机器,随时查看厂区情况等。这是日复一日的责任,容不得任何差错。

  一路走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广大建设者,就没有南水北调。而他们却说:“这辈子能参与南水北调工程,值了。”呕心沥血,无怨无悔。南水北调工程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水利丰碑,而这丰碑的基石,正是千千万万的南水北调建设者们,是他们攻坚克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曦 棋)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