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垃圾分类不能原地踏步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1日

  北京、上海、南京等8个城市作为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已有16年。近日,有媒体在北京街头看到,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虽已比较齐备,但不少属于“可回收物”的垃圾却仍然混在“不可回收物”的垃圾箱里。而在一些居民小区,包括厨余垃圾在内的各种垃圾通通被塞到大垃圾桶里,再一股脑地被装进垃圾车运走。这一情况在其他城市也很普遍。

  “垃圾分类”喊了多年,有“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明显标志的分类垃圾桶也在大街小巷摆了多年,可居民“一视同仁”地扔和环卫工人“良莠不辨”地收,依然是城市垃圾清理的常态。垃圾分类知易行难的困局,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调查发现,垃圾分类“原地踏步”的原因,不外乎3个方面。一是广大居民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知识相对薄弱,缺乏践行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政府缺失动真格和精细化的务实推动举措,容易产生“可分可不分”的错觉;三是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配套设施没有及时跟进,让垃圾分类在“最后一公里”功亏一篑。

  走出困局,需要我们肯定既有成绩,并积极正视短板,查漏补缺,加大力度。

  具体来说,基于“垃圾是放错位置的社会资源”的常识,对百姓的垃圾分类教育,不能止于“讲卫生、防疾病”的生活习惯培养,更需从“保环境、防污染”的资源再生层面,使其认知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而这需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及新闻媒体,加大相关知识、信息的普及、传播力度。比如,可以通过图表说明、数字对比及正反案例的形象宣传,让人们对垃圾分类由感性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

  此外,还要构建联动机制,使垃圾分类成为生活常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树立垃圾是重要资源和矿产的观念,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这向全社会指明了举措与方向,需要政府与民众的相向而行、行政与法律手段多措并举。近年来,一些地方实施的“垃圾快递员”“绿色帐户行动”“垃圾积分换物”等创意性措施,都是可供借鉴的良好尝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张玉胜)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