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阳光保险敲了谁的门 伊利危机并未解除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0日

    栾立 乐琰 吕进玉
 
  继蒙牛换帅之后,乳企巨头伊利又爆出大事件。
 
  伊利股份于9月18日晚间发布公告,称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阳光产险”)通过交易系统增持566.7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9%。本次权益变动后,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阳光保险”)旗下阳光产险和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计持有伊利普通股股票3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触及举牌。公告一出,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今年中报看到,伊利并没有持股超过10%的大股东,最大单一股东呼和浩特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持有伊利8.79%;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有6.22%;伊利董事长潘刚为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3.89%。阳光保险5%的持股比例已经超过潘刚,成为伊利股份第三大股东。
 
  阳光保险方面表示,对伊利股份的增持属财务投资,不主动谋求成为伊利股份第一大股东,并且在未来12个月内将不再增持伊利股份。《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阳光保险原本还有进一步的增持意愿,但遭到拒绝。
 
  现代牧业总裁高丽娜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险资进入或是从抄底的角度考虑,目前行业已经在最低谷,现在是抄底的最好时机。乳业的行业周期一般在3年左右,并不长,而险资多数是短线投资者,也比较契合。
 
  虽然伊利股份短期内阻挡了阳光保险进一步举牌的可能性,但并不代表危机已经解除。
 
  而国内几大乳业企业中,蒙牛乳业的大股东中粮集团、达能和爱氏晨曦组成的合资公司持有蒙牛乳业31.5%的股份;三元股份大股东首农集团持股35.79%;光明乳业大股东是光明食品,持股54.35%。业内认为,相比于其他国内乳业企业,伊利分散的股权,让其在抵御恶意收购时防御能力低下。
 
  事实上,乳业行业并不缺少资本参与,在2013到2014年的乳业扩张高峰时,国内多家乳业企业都先后引入资本力量实现快速扩张。但此前,乳业接触更多的往往是产业资本,险资还是头一回。
 
  中国圣牧董事长姚同山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来看出现像万科和宝能之争情况的可能性并不大,伊利股份确实存在投资价值。虽然险资和产业资本还是不一样的,但和一般的市场资本没有什么区别,“相比红杉资本、险资的投机可能性更小”。记者了解到,一般而言,险资举牌有三种可能性,一方面作为长期财务投资者获得长期收益;但也可能通过举牌实现对上市公司的控制,从而实现自身的资本目的;此外还可以在股价波动中获得交易机会,实现短期收益。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告诉记者,此前险资很少关注农业板块,而此次举牌,阳光保险更看重伊利股份的盈利能力和分红能力。
 
  不过招商证券分析师董广阳认为,从举牌历史来看,阳光保险曾在2015年12月举牌承德露露,目前合计持有8.43%的股份,但阳光保险并没有参与公司经营,仅定位财务投资。不过快消品不同于其他行业,若出现半年以上事件的调整和动荡,或没有一以贯之的渠道管理和稳定的经营团队,品牌也许就会一蹶不振,因此伊利股份依然有防患未然的必要性。
 
  但这并非阳光保险第一次“出手”消费类企业。
 
  数月前,承德露露、中青旅同时披露了阳光保险举牌的消息。按照以往经验,险资似乎并不太热衷于传统消费类企业,但是阳光保险却不然。《第一财经日报》记者9月19日多方采访获悉,消费类企业的稳定性和增长性是险资所看重的投资理由。
 
  “以杏仁露为主打消费品的承德露露销售旺季是在年末,年末股价走高。所以当然在淡季的时候低位买进。”申万宏源证券总监许宏林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保险背景的企业在投资时,首先考虑的是保本维持收益。而阳光系‘中意’在快消领域,极有可能是投资人自身具有快消相关背景,或是看重承德露露一直以来‘稳健型’的成长。”
 
  和承德露露类似,中青旅属于传统旅游消费类企业。
 
  和一般的旅游企业不同,中青旅麾下不仅有旅行社,其还涉及酒店、景区、在线旅游等业务,形成产业链闭环。中青旅在景区业务上,2015年乌镇景区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35亿元,同比增长17.38%,实现净利润4.05亿元,同比增长30.12%。
 
  “以旅游业而言,可以达到20%以上的年增长率已非常好了,而中青旅的乌镇板块的净利润同比增长可达30.12%,这是非常高速的成长。因此我们可以想见,类似阳光保险这样的险资是非常看好这类消费企业的前景的。”魏长仁分析。

分享: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