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住房巨灾险区域价格差异大 百万保额重庆80元新疆600元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06日

 
    酝酿多时,住房地震巨灾保险终于全面落地。7月起,保障因破坏性地震振动及次生灾害造成住房破坏的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在全国开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由于区域不同、地势各异、房屋结构差别大等,导致不同地区的费率各有不同,以钢混结构住房为例,一年期百万元保额的保费支付相差悬殊,最低地区80元,最高地区高达600元。
 
   住房巨灾险全国开售
 
  在自然灾害赔付比例中,相较于发达国家30%-40%的保险占比,我国住房赔付占比还不到3%,如此看来,巨灾面前,亟须强化保险对住房的保障。因此,以住宅这一城乡居民最重要的财产为保障对象的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应运而生。
 
  具体而言,该保险产品保障因破坏性地震振动及其引起的海啸、火灾、爆炸、地陷、泥石流及滑坡等次生灾害造成的住宅及室内附属设施的损坏,包括供暖、卫生、供水供电、管道煤气等,但不包括室内装潢、室内财产及附属建筑物。
 
  事实上,早在去年8月和11月,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和四川省乐山市便相继试点政策性农房地震保险、城乡居民住房地震保险。今年5月,保监会联合财政部正式下发《建立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经过两个月的筹备,住宅地震巨灾保险于7月初在全国开售。
 
  对此,保监会财产保险监管部副主任何浩表示,巨灾保险是巨灾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经济手段,有利于丰富灾害补偿渠道,减轻政府压力;建立多方筹措的资金储备机制,将无灾少灾的资金储备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发挥保险再保险的机制转移风险;引导社会公众提高预防自然灾害的意识。
 
   保费价格差异大
 
  住房地震巨灾险如何收取保费备受关注。对此,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助理郭红介绍,费率设定既要反映区域风险情况,还要价格低、体现惠民。新西兰的此类保险基准费率为万分之十五、中国台湾地区则为万分之九,而中国内地的平均基准费率仅有万分之四。
 
  具体而言,各个省市所面临的风险不同,导致费率各异,计算方法是基准保额×基准费率×区域调整因子×房屋结构因子。其中,基准费率因地区而异,在0.02%-0.12%之间浮动,其中,重庆、湖北、上海最低,北京是0.06%,而新疆最高,为0.12%;区域调整因子主要是反映住宅的地理位置地震发生风险高低,在1-2间浮动,如北、上、广、重庆等地的因子为1,而内蒙古包头、巴彦淖尔则为2;房屋结构因子主要分钢结构及钢混、砖木及其他结构(竹、木结构等),分别对应0.4、1.6-2和2-2.4。
 
  如此看来,以钢混结构为例,北京百万元保额的年缴保费是240元,在同样标的类型、相同保额的情况下,重庆地区保费仅为80元,而新疆地区的保费则高达600元。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推出住房巨灾险设了保额下限,如城镇类最低保险金额5万元;农村住宅最低保险金额2万元。同时,并非所有标的保额上限都是百万元,砖木结构保险金额上限为10万元,其他结构保险金额上限为6万元。此外,住房地震巨灾险共同体负责人降彩石提醒,一个人有多套住房可以每套住房都投保一次;但每一套住房只能投保一次,无论是在共保体内还是在同一个公司只能投保一次。
 
  行业共保体划分市场
 
  尽管这是利民惠民的经济补偿手段,但在模式选择、偿付能力、责任限额等方面均对保险业提出了诸多挑战。同时,巨灾导致的损失程度大、影响范围广,因此单个保险公司无法承担如此大的风险。于是,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地震共保体)于去年4月成立,整合行业承保能力、共同参与损失分担。
 
  据悉,由人保财险作为共保体执行机构和首席共保人,牵头41家共保体成员成立。一家参与巨灾共保体的相关险企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为了分散风险,对各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摊。运行初期,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示范条款为主,即全国通用一款保险产品。同时,共保体按照上一年度家财险的市场份额来划分,再根据每家公司的承保意愿调配,最低的是1%,最高的是人保财险的43%,平安11%左右,财险市场排名前十的保险公司占据地震住房巨灾险市场份额的80%。
 
  降彩石表示,在损失分担方面,主要由投保人、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地震巨灾保险专项准备金、财政支持逐层承担损失。在第五层财政支持无法全部到位的情况下,启动赔付比例回调机制,以前四层分担额度及已到位的财政支持和紧急资金总和为限,对地震巨灾保险合同实行比例赔付。
 
  北京商报记者 陈婷婷/文 宋媛媛/制表

分享:

来源:北京商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