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阳光保险完成员工持股计划 共计认购44078万股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9日

 
    继泰康人寿完成员工持股计划之后,阳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保险”)近期亦完成了176312亿元的员工持股计划。
 
  这被称为阳光保险集团2015年度员工持股计划,已获得股东大会批准,并经中国保监会备案核准。据悉,2016年4月7日,员工持股计划已登记于公司股东名册。据南都记者获悉,是次持股计划认购的价格为每股4元,整个持股计划共计认购44078万股,占持股计划实施后公司股本总额的4.26%。据此,这次员工持股计划将导致阳光保险股本溢价13 .2234亿元,这部分将计入资本公积。
 
  有参与持股计划的员工昨日对南都记者表示,公司有望在2018年上市,目前不是很多人参加员工持股计划,但对于参加员工持股计划,他表示未来会分担风险,共享阳光。
 
  单个持有人最多出资约1000万元 非上市保险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正在逐渐浮出水面。
 
  南都记者去年从业内获悉,为实现股东、公司和员工利益共享,健全公司长期激励机制,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泰康人寿、众安在线保险、阳光保险及华泰保险等已在积极推进相关项目。截至今年5月,泰康人寿及阳光保险先后完成了该计划。
 
  事实上,泰康人寿在2015年年报中披露,4612人认购员工持股计划完成。南都近日独家获悉,今年4月阳光保险亦完成了其员工持股计划。 据官方资料显示,阳光保险成立3年,已跻身七大保险集团。截至目前,阳光保险旗下已拥有财产保险、人寿保险、信用保证保险、资产管理、融和医院、惠金所等多家专业子公司。
 
  在阳光保险关于该持股计划的说明中,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人员包括了“与阳光保险集团及控股子公司有劳动合同关系,对公司整体业绩和中长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且在岗时间不少于两年的核心骨干、关键岗位人员:2007年12月31日前与阳光保险及控股子公司有劳动合同关系,至今仍在职的部分老员工:经董事会特别批准,虽然在岗时间不满两年,但对公司战略或义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岗位骨干人才”等。
 
  早在2007年前后,有关阳光保险员工持股计划的消息不断。彼时的员工持股计划亦包含了2007年的老员工。不过,根据公开报道消息,最后持股计划发展不顺。
 
  不过,此次的员工持股计划则顺利推进。南都记者获悉,是次持股计划的持股方式是通过资产管理机构持有阳光保险股份。资产管理计划持有的公司股份,则为阳光保险为本次与员工持股计划定向增发的方式实现。
 
  截至昨日,南都记者从深圳工商局获悉,今年4月7日,其注册资本已由99.1059亿元变更为103.5137亿元。 据南都记者获悉,是次持股计划认购的价格为每股4元,整个持股计划共计认购阳光保险集团股份44078万股,占持股计划实施后公司股本总额的4.26%。
 
  根据上述情况,此次员工持股计划将导致阳光保险集团股本溢价13.2234亿元。这部分将计入资本公积。不过,有关业内人士对南都记者表示,这个溢价亦不算太多。
 
  而根据该计划要求,单个持有人所获持股计划份额对应的公司股份,不超过阳光保险股本的0 .1%,即单个持有人最多出资0 .1035亿元左右。
 
  上市锁定期三年 阳光保险在该计划中表示,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没有改变公司控制权。
 
  有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昨日对南都记者表示,目前不是很多人参加员工持股计划,但对于参加员工持股计划,他表示未来会分担风险,共享阳光。他认为,公司有望在2018年上市。
 
  另有行业资深人士则认为,参与员工持股计划,变现途径变窄,对基层员工意义不大,但对高层有一定影响。
 
  不过,该位业内人士建议,评价员工持股计划时,要有多个角度的考虑。包括员工持股计划是否是创富机器?对人才聚集有什么样的帮助?高层是否有M B O的倾向?股本是否合理?其他股东对定增会否有反对意见以及市场对这样对定增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
 
  备受关注的是,是次持股计划实施后,公司股票五年内未上市的,计划的存续期为五年,持股期限自2016年4月7日起算。如果五年内公司股票实现上市的,自上市日起,员工持股计划所持股份锁定三年。锁定期满,每年减持额度比例原则上不得超过员工持股计划股份总量的25%。
 
  不过,据南都记者获悉,持股计划实施后,如持有人离职日至持有计划股份登记至公司股东名册之日不满一年的,或者离职时虽满一年但司龄未满五年的,或者因为违法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而被公司解除劳动合作,或者因违反《阳光保险集团违法违规处罚暂行办法》被公司撤职开除的,管理委员会有权决定持股计划向该持有人强制回购其持股计划份额。

分享:

来源: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