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境外消费额再创新高 供给侧改革正当其时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14日
境外消费额再创新高,供给侧改革正当其时
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七,大部分上班族都结束了春节假期,并重新回归岗位开始工作。春节期间,超过600万国人选择在境外过年,尽管还没有相关的数据公布,但不出意料,春节假日期间国人在境外消费的总额将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此外,据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继续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消费群体称号。可以说,中国游客完全无愧于“行走的红包”这一称呼。
2015年中国境外游客达到1.2亿人次,但相比中国目前人口不足7%的护照拥有率,未来中国境外出行的潜力依旧巨大。尽管2016年伊始,人民币汇率出现小幅贬值,但是国人境外出行、消费的热情丝毫不减。2015年中国消费者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168亿美元,全年中国人买走全球46%的奢侈品。这其中,910亿美元在国外发生,占到总额的78%。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价格差距,数据显示,酒类产品平均价差高达64%,最高价差达85%;腕表平均价差33%,最高价差83%。而消费者常买的服装、香水、箱包、化妆品和皮鞋,价差都在30%以下。
无论是境外出行还是境外消费(包括“海淘”),中国消费者的力量正在改变世界。“中国制造”(M ade inChina)在转变为“为中国制造”(M adeforChina),国人对于高端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对于世界来说,中国市场越发变得重要,对于中国来说,依靠消费传播的中国声音也越来越洪亮。以春节期间的境外出行为例,越来越多的国家为了吸引中国游客,开始重视春节。由于相对于国内价格、服务上的优势,境外的吸引能力不断增加,以消费为纽带的国际交流越来越重要。境外消费中出现一系列丑闻,在成为国际国内焦点的同时,也起到了“广泛教育”的功能。总体上,中国境外游客的素质也开始不断提升。
对于中国政府、企业来说,境外消费额的屡创新高,既让人颇感振奋,又存有一丝遗憾。振奋之处在于,中国游客强大的消费力,表明中国经济拥有值得瞩目的增长潜力,消费引擎完全可以堪当大任;遗憾之处在于,马桶盖、箱包、炒锅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及旅游接待、购物消费,因为国内外质量和价格的明显差距,越来越多的国人更愿意选择走出国门进行消费。
在今天,消费越来越尊重市场定律,质量与价格的比拼成为最关键的因素;相反,洋货和国货的概念已经逐渐模糊。人们在消费时,对于中国制造并不会特别青睐,趋于理性的消费者最敏感的是价格和质量。尤其伴随中国城市中产群体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家庭,更愿意选择高质量的耐用品,对此,中国制造似乎往往只能拱手让出市场,缺乏基本的竞争力。
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颇具现实意义。在继续以高投资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策略必须扭转的背景下,必须迅速淘汰政府保护下的落后企业,以市场的方式消除大量只能制造低端劣质商品的企业,同时鼓励研发投入,支持创新,通过简政放权、税制改革,推动中国制造的加速升级。在市场的竞争中,只有中国企业能够越来越规范,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才能将异常火爆的境外游客和境外消费部分截留。
全球制造商、服务商都在研究中国消费者的偏好。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优势是不言而喻的,毕竟可以更近距离地获取消费者注意;但与此同时,在不断开放的今天,中国企业也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假如中国制造继续以低端低价物品的形象出现,未来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将会进一步下降,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也会后劲不足,未来中国消费者所需付出的成本也会更大。
无论是2015年中国境外消费总额的再创新高,还是春节期间持续火爆的境外出行,还是热度不减的海淘代购,都展示出危险与机遇的双面性。如何在危险中捕捉机遇,或是在机遇中规避风险,这都是中国制造在未来想要再上一个台阶所必须考虑和完成的。让市场定律自由发挥,让自己退回监管者的位置,向市场放权的同时构造严密的监督体系,这是危机和机遇面前政府应该做出的必要动作。就此而言,供给侧改革可谓正当其时,未来亦值得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