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4日
13日,纽约市场原油价格盘中一度跌穿每桶30美元大关,为12年来首次。然而,笔者认为,国际油价还有探底空间,后续走势仍待观察。
这一轮国际油价的探底会是一场竞争状态下的价格战。前段时间出现的全球石油产能过剩主要由下列因素引发:首先,全球许多石油生产国都在增加产量,中东能对生产起到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在消失;其次,伊朗核协议的签署让大家认为打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东产能将来被非经济因素影响的可能性会减小,伊朗石油产能会进一步被释放提高;第三,欧洲经济复苏很慢,能源需求下降;再者,新兴国家市场同样面临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上次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疲软还在持续,全球能源需求增长乏力。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主要石油输出国不但没有采取主动减产的措施,反而放开石油价格,企图通过压低价格来争夺市场份额。特别是沙特,以前每到全球油价下跌时,常常提出让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集体限产的建议,尽管此前存在执行力不强等问题,但至少释放了减产的明确信号。现在沙特则带头搞“价格战”,导致国际石油价格一路下滑。
事实上,现在的国际油价已经低于很多产油国的边际生产成本。如果跌破30美元,像沙特、伊朗这样的中东资源大国或许还能够勉强盈利。但对于像俄罗斯、委内瑞拉这样的产油国,石油平均生产成本明显高于30美元。对于中国及一些欧洲国家,生产成本更是远高于30美元,相当一部分都在亏损。
由此可见,沙特这些国家的意图就是通过大产量、低成本,把一部分石油生产能力偏低的国家淘汰出局。一般这种价格战的周期比较长,国际油价还有可能随之继续下探。不过,沙特的做法是一把双刃剑。尽管目前石油生产还没有到亏损的程度,但沙特预算开支已出现较大赤字,日子不好过。如果油价继续下行,杀伤力还会继续增长,沙特也是在忍痛“打消耗战”。
在历史上,石油价格也是不断波动的,不确定性很强。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油价长期维持在1至3美元每桶的价格,经历过两次石油危机,跳到约13美元每桶,随后涨到25美元每桶,比最初涨了10倍多,甚至导致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经济体发生动荡。到上世纪末,国际油价跌到最低点每桶10美元左右。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中国经济大发展,石油需求增长,石油价格在本世纪初重新高涨,但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又从140多美元每桶掉到40美元以下。中国经济强硬复苏将油价重新拉回100美元,坚持了五六年,直至去年开始回落。
面对可能继续下探的国际油价,中国在制定石油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国情,平衡两个因素:一方面,中国石油资源条件比较差,生产加工成本都很高,平均生产成本远高于国际油价;另一方面,中国面临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如果油价太低,环境污染形势会更严峻。发改委13日出台的油价涨跌上下限(上限为每桶130美元,下限为每桶40美元)是符合国情的一种做法。
政府或可逐步放开石油市场,回归税收管理职能,通过消费税合理制约汽车消费,让石油行业发挥自主经营和调节的功能,免得在企业和消费者两头都不讨好。(作者是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本文由张怡然采访整理)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