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播洒金融雨露 浇开老区脱贫之花——兴国县金融扶贫实践、成效及启示 |
作者 |
钟建雄(中国人民银行兴国县支行) |
调研背景 |
兴国县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革命老区县,也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县,属罗霄山片区扶贫开发核心区,也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之一。近年来,人行兴国县支行深入贯彻、落实人民银行、财政部等7部委相关文件精神,勇于担当,创新思路,主动作为,充分发挥金融对扶贫开发的资金支撑作用,促进了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
调研时间 |
2016年1月6日 |
更多调研文章 |
(四)支持农村危旧房改造,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赣南大地迅速掀起了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热潮,2013年,人行兴国县支行及时研究、下发了《兴国县金融支持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信贷指导意见》,在全市率先发放支农再贷款,支持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截至2015年9月底,全县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贷款598户,金额1918万元,加权平均年利率6.19%,余额550.51万元,支持了全县规划新建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集中安置点200余个,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精品建设点160余个,改善、美化了全县农村村容村貌。 三、困难:“四个困境”金融扶贫面临新挑战 (一)农村信用观念淡薄,金融生态建设滞后。目前,农村信用观念较差,一些农户仍把“银行信贷资金”等同于“民政救济资金”,“不用白不用,用了还是白用”的懒惰思想仍然存在,贷款到期不愿还、“拖逃废”银行债务、银行卡赖账等现象也时有发生,造成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却滞后,信用档案建设、信用评级工作、信用结果应用等仍停滞不前,贫困地区信用环境差制约了银行扶贫开发资金投入。 (二)农村贷款资质欠缺,农民“贷款难”依然存在。目前,兴国县还没有实施农村“二权”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所有权还不能成为合法有效的抵押物,农民贷款资质不对称,受银行信贷制度和风险防范的约束,银行也就无法对农民发放贷款,农民“贷款难”现象依然存在。 (三)农业保险推进缓慢,农村保障机制脱接。一方面,农民参保意识较薄弱,目前,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意义、作用及保险知识了解不够,对农业保险是降低农业风险、维护自身利益的有效途径缺乏认识。另一方面,农民对保险的认识存在“误区”,不少农民认为“投保万能”,不论受灾程度是否达到理赔标准,都该有所回报,否则就不主动甚至不愿意投保。同时,农村保险产品本身也缺少,甚至保险产品的设计也脱离农业生产的周期规律。农村保险弱化,一旦发生“天灾人祸”,极易导致农民因灾(祸)返贫,影响农村脱贫致富步伐。 (四)财政投入总量不足,扶贫开发基础薄弱。目前,贫困地区多数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少,多为“吃饭财政”,地方政府无更多可支配资金,有的甚至靠上级转移支付维持工作运转。扶贫资金的投放主要依靠“跑部进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资金获取与实际需求上往往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对贫困地区项目和贫困户需求形成稳定支持,扶贫开发缺少政府资金支持,金融扶贫攻坚工作难于做大做强取得实效。
|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