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06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蓬勃发展,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公共文化工程的实施,为百姓献上了内容丰富的文化大餐,也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到广大群众的内心深处。

  当前,我们并没有满足于“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基本建设目标,而是正在布局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借助互联网以及各种移动通信手段,打通了边远地区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创新服务方式,有效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也在稳步提升。

  不过我们还应意识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基层群众的文化接触面越来越广泛,对文化内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一些地方对本地区居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偏好认识不到位,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大包大揽、搞“一刀切”式的行政命令。有的乡镇图书馆堆满了捐赠的库存书和过期刊物无人借阅;文化下乡也只是翻来覆去的几部旧戏和几场旧电影;一些小城镇不考虑展品情况而盲目建设博物馆、美术馆,因吸引不到高水平的展览而门可罗雀……尽管这些问题并非普遍现象,却依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实施各项文化工程、布局各类文化服务时,各级政府机关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公共文化举办的目的是什么、服务的对象是谁。应当让“送下去”的文化“接地气”,将关系百姓的文化民生落实到位。

  为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首先应该从培育市场主体入手,因为市场才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手段。政府在充分了解群众所需所想的基础上,通过向社会文化团体购买服务来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这一方面可以解决长期存在的百姓需求与公共文化服务错位问题,又能够扶植民间文化团体,鼓励他们创新节目内容,生产出大众喜爱的文化产品。这种“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菜单化服务方式,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有效衔接,真正形成了良性互动。

  为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新媒体作为有效手段。当今社会网络科技如此发达,借助手机即可实现网上冲浪,获取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但是纷繁杂乱的网上内容也为人们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设置了种种障碍,尤其是一些专业性、技术性、知识性的内容,还没有一家网站可以免费提供。各级文化机关可以通过升级和完善公共数字文化设施网络,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各级中心等,将人人持有的手机作为终端,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服务。
  此外,各地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一定要慎之又慎。一些地方将大量公共文化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将建成场馆的数量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成绩”。岂不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是服务,再豪华的场馆没有优质内容也只能唱“空城计”。因此,各地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首先要进行先期调研,再结合城镇化建设实际进行规划实施。像大型图书馆、影剧院、文化中心、美术馆、音乐厅等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一定要功能优先、经济适用,避免出现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 丹)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