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银行招聘潜规则束缚金融创“薪”

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王旭东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9日

  某村镇银行招聘负责人表示,“如果入职后拉来的日均存款能达到3000万元,则肯定可以成为正式员工,否则只能算劳务派遣”。毕业季临近,面试是许多即将走出校园的莘莘学子目前最核心的关注。记者查验了部分内资银行的招聘启事发现,“人脉或社会资源优先”的表述确实比较常见。(4月28日《证券日报》)

  银行招聘实习生,名额靠父母资产排队;银行招聘员工,凭拉来的日均存款额“说话”……内资银行依然任性。银行“嫌贫爱富”由来已久,当然,这里有着一定的市场元素,毕竟“揽储”是银行员工的“分内事”,看中“人脉与社会资源”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资金与资本已经不是唯一的“支点”,招聘也不再只是“拼爹”这一独角戏,人才的后天优势则更加有“钱途”。

  “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互联网金融的风起云涌,残酷地对传统银行业釜底抽“薪”。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执行理事长马蔚华讲过,今天,互联网金融发展起来了,它所服务的就是过去传统银行忽略的弱势群体。这就是普惠金融。传统银行没有别的出路,只能拥抱互联网时代,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否则就会变成“恐龙”。银行业不能坐以待毙,把自己的思维变成互联网思维,古老的银行业也可以焕发青春。

  银行招聘潜规则束缚金融创“薪”。其实,银行那套潜规则形成时,尚未进入互联网时代与“互联网+”时代。如今时代不同了,规则就不能玩“潜伏”,不然最终吃亏的是自己。从招聘这个细节来看,银行显然还是“没改变”。如果我们用互联网思维来推测的话,银行还是在传统思维里“打转转”,并未站在“互联网+”的风口。如果银行任性地奉行潜规则至上,必然缺乏改革创新的动力,这很可能已经“输在起跑线”。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眼下,说银行“四面楚歌”并非危言耸听,至少有来自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压力,有来自利率市场化推进的压力,有来自民间融资立法规范的压力,此外,银监会正在酝酿加快推出银行破产条例……传统银行业是甘心成为“21世纪快要灭亡的恐龙”,还是大刀阔斧地改革创“薪”?跨入大数据时代,银行岂可拨弄“小算盘”?只有当金融资源的配置由金融市场发挥出决定性作用时,才能迎来更健康更阳光的金融现代化。

分享:

来源:西安晚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