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拾物索酬”需要法规细则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7日

  近日,福建某游客在武汉旅游时将相机遗失在的士上,的士司机索要酬金,该游客支付的酬金未达到事先约定数额,双方发生争执,最后在警方协调下才解决问题。

  近年来,由遗失物品引发的摩擦和纠纷屡见不鲜,“拾金求报”、“拾金索酬”的现象不时进入公众视线。在传统的熟人社会,好的口碑和声望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而在现代社会,真实而直接的“拾金索酬”则将利益诉求显性化,制定明确的奖励与回报制度,才能激励更多的人做好事。

  正因为如此,我国《物权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拾得人妥善保管、处理拾遗物品,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应当享有报酬的请求权;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可是,有了法律的尺子,却不知道如何去丈量,导致“拾金索酬”频繁遭遇执行困境——归还酬金缺乏具体标准、拾得人和权利人权责边界不清晰,难免会引发意气之争和利益博弈。

  只有明晰权利和义务的边界,对“拾金索酬”等制定可操作性的规则,使之精细化、标准化,才能更好地解决此类矛盾。拾得人表达利益诉求有章可循,失主给予报酬有据可依,双方自然会皆大欢喜。(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朝清)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