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经济低位开局,降息还会远吗?

来源:中国网    作者:王振峰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12日

 

  国家统计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1月CPI同比涨幅为0.8%,创近五年多来新低;1月PPI同比降4.3%,这是连续35个月为负值。1月CPI、PPI数据下跌超出市场预期,不少市场人士和机构预言,近期有降准降息的空间市场。

  从宏观经济上看,2015年中国经济开局的确处于低迷状态。除了1月CPI、PPI数据不佳外,不久前发布的1月官方制造业PMI数据也表现不理想,28个月来首次跌破荣枯线。今年首月CPI同比涨幅比上月回落的起因,尽管有鲜菜等农产品价格同比下降、以及春节错月等因素,但主要还是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较大。油价低迷使得大宗原材料价格下降较多,一方面造成物价低位运行、持续疲软,另一方面也成为1月PPI降幅扩大的主因之一。

  首月主要几个宏观数据表现不佳,表明目前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这也难免引发一些市场人士对经济可能陷入通缩的担忧,寄望央行采取降息或者降准的措施来刺激经济、提振需求也就较为强烈。当然,也有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非万能,其只不过是一种平衡需求管理工具,应对诸如大宗原材料价格下降方面可能效应不大。另外,从去年11月央行降息行动的效果来看,对市场利率的影响相对有限。

  CPI是观察经济形势的重要“晴雨表”, 物价持续延续“低走”态势,从一个角度透露出当前经济形势面临显性下行压力。经济下行,必然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的投资意愿和生产积极性也将进一步降低。今年经济低位开局,也与外部国际市场存在的许多复杂且不确定因素有关,1月我国外贸出口形势也是不容乐观,出口同比下降3.2%,其中出口较多的传统商品纺织服装则同比下降12.47%,进出口形势总体还是比较严峻的。

  马上就是传统春节假期,制造业活动也将有所转淡,此时央行祭出降准降息工具可能性不大,因为在此期间使用像降准降息这类的货币宽松政策,对实体经济影响效果偏差。目前货币可以说仍处于偏紧状态,为保持流动性状况平稳,央行还是有不少可灵活运用的调控手段来维持短期流动性。比如相应地提高诸如常备借贷便利工具(SLF)、再贷款、差别存准率、以及提高再贴现及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等金融调控工具的使用频率。

  相较于前几年,2015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可能更为严峻,更加复杂多变。我们知道,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三期”叠加、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复杂形势,中国经济要行稳致远,就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去年中央经济会议提出,中国经济还具有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今年要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我们在看到开年中国经济成长更加走緩的同时,也应看到经济后势依然可为、动力犹在。新常态下,既要保持定力、开启“双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以创新发展的增量带动经济稳增长;另一方面也要继续高度重视各种风险的防范,从充分发挥改革实效来提升经济活力。

  深改关键年,也是主动适应新常态的新起步之年,面对“三期叠加”和内外需的较大压力,如何做到“调速不减势”,关键在于人努力,重在落实。

  在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揭示了六大改革发展大计。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确定了新型城镇化规划、粮食安全、水安全、能源安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重大事项。可以说,这六大改革发展大计,对于新常态下2015年中国经济的稳步成长有着相当积极作用,诸如油储、“一带一路”等方面的发展大计,还具有高度的战略意义。要做好这些工作,关键在如习近平在会上强调的,确定的事项,要真抓实干。“不能只做表面功夫,要明确一步一脚印确实执行,让改革发挥最大经济效益”。

  当前,中国经济的压力与转机并存,转机在于转轨。随着铁路、机场、水利工程等国家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加上各国在宽松政策的刺激下带来出口外部环境的可能改善,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的条件还是很多,也存在许多新的机遇。

  总之,今年经济低位开局,并不意味降息的脚步马上就来。未来随着宏观经济走向趋势的变化,为降低全社会融资成本的压力,也不排除降准降息,但更可能的观察期还在一季度末和二季度初。当前,我们更应把眼光投向深化改革与各项已经确定的发展大计贯彻落实上。经济新常态之下,“稳增长”的力量在于实体经济的提升,在于新型业态、新经济与新兴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更在于给中小企业发展更多力量与支持,尤其是应更多地考虑如何引出更多金融之水浇灌实体经济之树,以更多、有效的扶助政策助推企业转型创新发展。

分享: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