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高层声音 >> 正文内容

石安楠:继续挺进农村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陈萌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花旗中国”)执行副行长兼消费金融和银行卡业务总裁石安楠(Anand Selva),与包括时代周报在内的广州媒体见面。

  针对去年以来市场上关于花旗中国收缩业务的问题,石安楠的口吻由谨慎变为坚定:“我们从未考虑将私人银行业务退出中国,很快就会有惊喜带给市场。花旗在中国的业务一直处于持续扩张中。”而且农村信贷公司的运作表现远远好于预期。

  私行从未考虑退出

  自花旗集团遭遇金融危机以来,其中国零售业务将会收缩的传闻时有出现,有关私人银行业务将退出中国的消息广为流传。

  石安楠对此予以高调否认,这亦是花旗第一次正面回应这一传闻。“事实上,我们一直在努力提高私人银行业务的运作效率,进行一些中后台的资源整合工作。目前,在上海和北京的整合已经做得比较好了,但相对而言广州的私人银行业务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

  但他也坦言,在目前的监管条件下,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遇到很大挑战,因为外资银行目前不能把全部产品线都引入这一领域,“例如,客户想买国内的基金,外资行就不能做。”

  对于“退出谣言的出现,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花旗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过于保守”,石安楠解释说,由于私人银行业务并不是针对大众的服务,花旗在这方面没有进行过多宣传。

  花旗中国2006年首先在上海推出私人银行业务,当时门槛为1000万美元,是国内门槛最高的私人银行。石安楠亦承认,私人银行在中国属于比较新的业务。花旗中国通过引入QDII为客户进行全球分散投资,包括投资股票、债券和基金的众多产品。

  “除了日常银行业务、海外投资业务外,我们的私人银行客户很多是企业主,而花旗对于个人财产与企业财产之间如何产生协同效应等方面也具有很多的经验。”

  就在3月9日,花旗中国携手亨德森全球投资,推出全新的花旗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产品—亨德森全球远见基金系列,标志着花旗银行成为中国首家提供代客境外理财产品—房地产海外基金—的银行。

  农村业务超预期

  “2月份,我们刚刚拿到贵阳分行的开设许可,已经开始筹备开设。”石安楠透露说,截至目前,花旗中国已经在全国9座城市开设了28个网点,贵阳是第十座准备进军的城市。

  目前,花旗中国在国内已经设立了两个高科技支行,一个在上海,一个在重庆,而截至目前,花旗设立的分支网点已经达到28家。“花旗对于零售银行的发展规划,高科技和环保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近期工作的重点。”

  石强调,花旗中国做高科技支行的初衷,就是想颠覆传统零售银行的业务服务方式,传统的零售银行都是客户跑到银行,站着或者坐着面对面沟通。客户完全可以通过机器完成银行交易,或者互动起来更加方便。

  尽管实体网点增设缓慢,花旗中国建设电子渠道在外资行中却显得鹤立鸡群。“花旗是在国内首家推出掌上银行业务的外资银行。”石安楠说,“我们希望通过手机银行、电话银行、传真银行、网上银行与实体网点渠道形成互为补充的布局,目的就是让客户更加便捷。”

  他特别指出,从去年开始推出花旗借记卡ATM查询、取现费用全免、花旗个人网上银行境内人民币转账费用全免等优惠服务以来,客户的交易行为模式已经开始逐步从完全依赖实体网点,向信息电子渠道转变。

  目前,花旗在国内6个城市提供房贷产品,还在上海和北京推出了无抵押个人贷款—“幸福时贷”。石安楠说:“无抵押个人贷款在上海推出一年后,有了经验的积累,继而在北京推出。由于无抵押贷款风险比较高,我们比较谨慎,未来在其他城市包括广州推出也在考虑之中。” 作为花旗中国业务拓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石安楠评价称,目前花旗在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令人非常满意。“这些农村信贷公司的运作表现远远好于预期,而其商业运作模式也证明是成功的,是可以持续盈利的。”而他更表示,只要监管层面许可,花旗将继续扩展农村金融服务的网点。

分享:

来源:时代周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