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 作者:堂吉伟德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08日
审计署对东北一乡镇审计时发现,该镇2013年实际财政收入156万元,却上报2690万元,虚增16.24倍。该镇党委书记称虚报财政收入主要通过企业税收先缴后返,和空转、反复入库等方式。据记者调查,当地财政造假问题已经持续多年。(9月28日《新华网》)
实际财政收入156万元,上报数却是2690万元,16倍的“造假注水”,创造了财政收入的奇迹,也不免让人大跌眼镜。一直以来,“官出数字”和“数字出官”的潜规则下,公众对数据造假已然脱敏,但对财政收入数据,还保持必要的信任,究其原因在于,“真金白银”的财政收入,要通过“收支两条线”如实反映,即便造假也很容易核实。殊不知财政造假问题已然持续多年,并上演到了疯狂的程度,16倍的“奇迹”表面上是一个样本,但“大家都在这样做”却一句道破天机,如此看来,财政数字造假已成“公开秘密”。
早在2012年,就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不惜成本,违规操作,财政空转,制造增收假象,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隐患。有地方号称财政增收大县,各类经济指标数字连年上扬,但是当地公务员和教师连正常的工资和津补贴都难以到位。中西部地区某县财政收入号称20多亿元,在当地名列前茅,但是审计部门一查账,发现虚报数字超过三分之一。稍加盘点不难发现,各地在财政造假上,手法上都大同小异,要么鼓励企业虚开发票,然后再以奖励或者扶持的方式返还,要么“返点引税”,要么以“企业总部”入驻式的返还,要么调动住房公积金、社保基金、融资平台资本金,应付当期财政考核任务,要么直接指挥企业虚报产值和税收利润等。如此看来,财政数据造假远比想象中更加严重。
一地如此,更大层面的造假,造就的注定是泡沫式的数字游戏。其实采取企业税收先缴后返,空转、反复入库等方式,在手段上并不高明,稍加审计便可露出马脚,更何况财政收入的增长,必须以实体经济作为基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进行核查并不困难。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源于法律执行的偏软,统计造假的问责没有跟进到位,使之处于事实上的失控状态;这跟GDP数据造假一样,其实都是一个体系的存在,只是财政收入更为隐讳而又公开性不足,才导致其问题未能被广泛关注;另一方面则源于政绩导向的走偏,为数据造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现行的考核流于形式,只重数据不重过程,给了造假以可乘之机,才导致其体系化存在并长期延续。
故而要根治财政数据造假的顽疾,必须立求于打防并举和标本兼治。治标而言,不妨将考核与审计结合起来,对财政数据进行专项审计,从而厘清其每笔资金来源,从技术上堵死其造假的空间;治本而言,就是要调整政绩考核的方式,由单纯的经济和财政考核,向民生、环保和生态等综合性考核,由注重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转变,同时辅以刚性的问责机制,让造假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如此多管齐下,才能给虚增的财政收入消消肿。(堂吉伟德)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