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证券 >> 正文内容

创业板新股频频破发 或现发行中止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6日

  破发潮刺破高市盈率发行泡沫 或现首例发行中止 

  昨日,5只新股创业板上市,4只跌破发行价--这只是一个缩影。市场人士预测,破发潮如果继续"猛灌冷水",将有可能出现首例发行中止,甚至失败的案例。

  新年以来,新股破发势头愈演愈烈。统计显示,2011年以来上市的26只新股中,有13只新股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截至昨日收盘,26家公司中有21家公司的收盘价低于发行价。分析人士认为,如果破发潮继续,机构"打新"热情随之降低,有可能使参与报价的询价对象低于最低规定,从而出现发行中止的案例,而这将"倒逼"新股发行价回落。

  继上周二5只新股上市当日即全部跌破发行价之后,昨日上市的5只创业板新股又有4只破发。截至昨日收盘,N天瑞跌幅为16.68%,N迪威下跌14.2%,N东方国下跌13.39%,N万达信下跌12.14%,仅有N天晟一只上涨。

  此前,1月7日上市的安居宝是2011年第一只上市首日即破发的新股;1月13日,顶着"沪市发行史上最贵"头衔上市的华锐风电,也未能逃脱破发的命运。截至昨日,华锐风电较发行价已下跌近20%。

  新股大量破发让参与网上网下申购的机构损失不小。一些参与网上申购的机构似乎已经无法忍受破发之苦,上市首日就选择了割肉。一家券商自营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他们已经停止了"打新"。"春节前资金面非常紧张,可能都没有行情"。

  实际上,新股破发对网下机构申购意愿打击较大,从最新公布的一批公司网下配售结果来看,一家创业板公司参加报价的询价对象仅有32家,而在高峰期大多有数百家参与询价。此外,近期新股报价高于发行价的配售对象也越来越少,有些公司的有效报价数量不足15家。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10月修改后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规定:"初步询价结束后,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下,提供有效报价的询价对象不足20家的,或者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上,提供有效报价的询价对象不足50家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不得确定发行价格,并应当中止发行。"

  这意味着,一旦参与报价的询价对象低于最低规定,就将出现发行中止。不过,分析人士表示:"这也未必是坏事,因为这将倒逼目前高企的新股发行市盈率出现回落"。(上证)

  创业板连现破发高潮 倒逼保荐人归位尽责

  “破发潮”是近日股市热门词汇,从1月25日新股上市情况来看,新股再现大面积“破发”, 创业板上市5只新股中仅有1只上涨,其余4只跌幅均在10%以上。

  25日,5只创业板新股挂牌上市,但在市场继续下行的压力下,只有天晟新材一只新股逃离了破发的命运,4只破发的股票分别是天瑞仪器、东方国信、迪威视讯、万达信息。这5只新股上市首日共带来7469万股的流通量,成交合计11.93亿元,占创业板当日成交总金额的21.86%。

  今年开年以来,新股破发潮大规模来袭。继1月7日上市的安居宝拉开新年上市首日破发的帷幕,10日上市的海立美,13日上市的华锐风电、秀强股份均加入新股破发行列,18日上市的5只新股更是集体告破,截至25日,2011年新上市的股票一共有26只,其中22只破发,破发率高达85%,在A股历史上相当罕有。

  分析人士指出,从历史经验看,新股出现大面积破发,是市场被极度不看好的体现,往往也是市场底部逐渐形成的信号。与此前一批集体破发的新股相比,25日上市的这5只新股的平均发行市盈率更高,发行市盈率最低也超过70倍,这成为了这批新股面临的最大压力。

  针对近期市场屡屡出现的新股破发现象,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曾表示,破发是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是对企业估值的认识差异造成的。她呼吁投行采取自律措施,重视新股发行定价环节。

  湘财证券策略分析师徐广福认为,三高(高市盈率、高发行价、超高募集比例)发行必然带来破发的结果。由于持续的巨额融资,再加上短期市场资金面吃紧,必然导致破发。虽然历史上也曾经多次出现破发之后,市场底部随之到来的市场现象,但当时市盈率发行是定在20倍以下。目前动辄四五十倍的发行市盈率依然高企,市场自然难言底部。

  徐广福建议,新股发行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虽然对询价机构、保荐商、其他各中介机构的约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二级市场普通投资者的意愿并没有得到充分反映。二级市场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长期以来形成新股不败的神话信仰。逢新必打的作风也助推了一级市场价格的不断高企,如若二级市场开盘即告破发,甚至直接发行不出去则对拟上市公司和保荐商构成最直接的约束,发行三高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他还指出,从短期市场看,三高问题尚难完善解决。其实质意义在于这是个拟上市公司、保荐商、投资者等多方博弈的场所。在短期市场容量没有足够大的情况下,这一现象短期仍将维持。随着市场容量的急剧扩大,甚至出现诸多无人问津的仙股,则市场定价机制自然强制约束三高现象。(证券日报 包兴安)


分享: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