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证券 >> 正文内容

一核六带 长三角区域规划获批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宛霞 伍承波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25日

《规划》给出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规划》给出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我国自2008年以来的第十八个区域经济规划正式获批,此次被批复的长三角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框架确定为“一核六带”。

   昨日(5月24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国务院已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 《规划》),这是继200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后,再次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

   “一核六带”获批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是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参加《规划》制定的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杨桂山昨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的最重点内容在于,通过空间布局、有序分工,实现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

   早在2006年就被专家学者提出的“一核六带”也正式获批。

   杨桂山介绍,《规划》明确了未来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定位为以上海为“核心”,构建六条各具特色的城市与产业发展带。

   据悉,《规划》的内容还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内苏北、沪宁、杭州湾等区域的具体划分;各区域内将振兴的重点产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

   此前,国务院批复了珠三角地区区域发展规划。杨桂山认为,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定位更高,《规划》给出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规划》为长三角地区制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明确八大重点方向

   据国家发改委地区司有关人士介绍,《规划》提出了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产业发展与布局、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对外开放与合作等八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并明确了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著名区域经济学家杨开忠曾参与了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规划的编制,他昨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创新是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关键,这包括确立知识财产在全球范围的总优势和在全球布局网络的规模优势两方面。

   记者昨日获悉,《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也即将出台,定位也是世界城市区域。

   杨开忠表示,当前,我国建设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城区区域的议题已成为一种国家战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规划均是力图建设世界城市的区域规划。

   产业格局“洗牌”

   “这意味着以省市行政区划为中心的产业格局将由此打破”,参与制定《规划》的上海市社科院经济与区域研究室主任陈维表示,《规划》的最大特点是,将使长三角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空间形成整体布局,而不像之前从一个小的区域来考虑。

   比如,原来以毛纺为主要特色的浙江嘉兴,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正逐步发展为软件等高新技术为特色的区域,承接上海高新产业的辅助产业链。

   盛世太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立民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长三角区域规划实施以后,将会形成类似于当年香港和珠江三角洲融合一样的发展轨迹,即香港的制造业起初向深圳转移,之后又向东莞转移这样的趋势。

   陈立民认为,上海的传统制造业向浙江和江苏等地转移,将有助于提升江浙两省的制造水平,在此基础上,工业地产和住宅也将更受青睐。 

  上海益尚精密螺丝有限公司总经理尚金奎认为,根据《规划》,各种产业集群将在未来形成,配套工厂将会在大的工厂周围出现,产品的运输物流成本将由此降低。


分享: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