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金融网 作者:汗青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0日
5月2日,中国央行宣布今年以来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之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已接近历史纪录17.5%。央行年内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传递出一个非常强烈的市场信号:货币政策正在从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过度扩张状态向正常状态回归。这也表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已从“保增长”向“防通胀”转变。
其实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发布以后,关于经济是否过热的问题有很大的争议,但是,几方面实际数据反映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中国经济已经是有热的“表现”。
一季度,中国GDP增长率11.9%。这表明在去年第四季度已经减少新增贷款的情况下,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仍呈现实际的大幅增长。为此分析人士指出,对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长速度,已经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复苏了。中国必须考虑选择适当的退出时机。
国际金融服务集团(UFS)董事局主席、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此间表示,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随着经济刺激计划取得成效,通胀正在成为危害稳定的头号因素。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更加坚定地从“保增长”转变到“防通胀”。
IMF亚太区总监AnoopSingh认为货币政策的撤出会早于财政刺激政策的撤出;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亚洲国家当中,目前的节奏都是合适的。
“在有一些国家通胀的预期上升,包括中国,而且确实对资产价格也是有一些担忧。因此,货币政策的撤出,它是会早于财政刺激政策的撤出,在中国以及在其它的亚洲国家当中,我们也已经看到,货币的政策退出已经开始了,但是这个退出,就我的观点来看还是非常合适、恰当的,它是比较审慎的。”AnoopSingh说。
在此期间,加息或可成为一种信号。“股神”巴菲特日前表示,全球发生重大通胀风险的可能性已经增加。伴随着通胀预期日益升温,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加息行为,表明其货币政策紧缩周期的开始。
那么,中国货币政策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是否会进一步收紧?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从货币政策的变化到对实体经济产生实质影响,一般有一年的时滞,所以不能等到通胀、GDP增速已经达到政策目标再开始紧缩。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亦表示,6~9月中国有加息可能。
中国央行5日在官方网站上发布票据发行公告称,央行将于6日发行2010年第三十六期、第三十七期中央银行票据。其中3月期央票140亿元,3年期央票1100亿元,共计1240亿元。专家指出,这使得加息预期在降低。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存款准备金率和央票这两个数量型工具的搭配使用,对于保持适度流动性,控制贷币信贷过快增长和防止通货膨胀来说,都有很大的作用。
郭田勇认为,央票发行作用约等于半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在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不久的背景下,央行再发央票也在说明管理层更加倚重数量型的工具调节流动性,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加息这一价格型工具的运用预期。
而上海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彦进一步指出,加息并不是唯一的退出标志。比加息更重要的是,央行不仅应该真实地控制流动性,而且应该“旗帜鲜明”地控制流动性。给市场,特别是给地方政府明确的政策信号:经济需要走上正轨。
潘正彦认为,控制流动性才是中国中央银行最应该做的,而且必须给市场发出明确的信号:经济增长应该保持合理的、可持续的区间。对中国而言,这次刺激政策的很重要的着力点是信贷。这不仅必须在去年的天量信贷,而且也反映在今年一季度信贷投放量的“持续性”。
何世红指出,加息已经不是简单的货币调控手段,当前情形下,加息标志着一国政府所释放的一个明确的退市信号, 而决定退出救市格局的因素很多,是否退出,如何退出,都需要审慎把握。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