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上海金融报:开发商靠什么“座架”了整个社会?

来源:上海金融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4日

    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呼吁人们警惕技术“座架”整个世界,如今,很多人强烈感受到房地产正在“座架”整个社会。日前,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谈到房地产问题时一针见血地指出:“防止开发商做局,用虚假信息把消费者、地方政府套进去,把北京套进去,一定要高度重视。”北京房地产市场出现反弹,引起了各方关注,甚至有些人以北京房价涨跌作赌注。在这种情况下,郭金龙要求防止开发商做局把消费者以及地方政府套进去,的确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于房地产绑架社会经济的担心。

  对于房地产的定位,每当房价上涨压力凸显的时候,就会引发争议。这种争议往往是由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分量决定的。事实上,很多国家在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都出现了房地产绑架整个社会的格局,房地产市场成为左右经济的最重要力量,只有当泡沫破裂之后,这种力量方能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导致了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房地产泡沫也是点燃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正是这场危机结束了东南亚经济奇迹;美国次贷危机破裂引发的全球性金融海啸,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翻滚咆哮。

  事实上,房地产业本身并不是恶魔,它只是适应社会需求而存在的一种产业。各种资本一开始也并不是中了邪,拼命以炒作房价赚取利润。然而,资本如果要想实现扩张,必须有足够的空间或者载体才能实现。当资本无法在其他产业经济中获取足够利润,往往就会选择房地产作为扩张工具。但是,资本转移到房地产领域,只不过是暂时缓解了经济衰退的迹象。当大量资本进入房地产之后,固定资产投资便开动起来,在前期确实带动了经济增长,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房地产领域,房地产就不再主要作为一种实体产业在运作,而是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在运作。更多的投机需求带来更多的资本,从而导致价格更高;而更高的价格同时又反过来刺激更多的资本进入房地产市场。如此循环,形成了一种资本与房价的正反馈循环机制,随着资本一轮一轮的进入,房价一轮一轮的上涨,整个社会都被其绑架了。然而,这种正反馈机制不可能无限制地进行下去,它要受到各种现实条件的约束,比如收入水平、供求关系变化、货币政策变化、一些投资者风险意识增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正反馈机制就会变成负反馈,也就是泡沫破裂。这里已经不仅仅是开发商做局将全社会套进去的问题了,而且是大量投机者在资本逻辑一轮一轮的驱动下越来越疯狂,甚至无法停歇。

  当然,从房地产兴起到房地产衰退是一个周期性变化的过程,80年前有个叫霍伊特的人通过研究芝加哥百年土地变化历史,发现了一个长达18年左右的周期。这不是逻辑推演,最新的现实例证发生在美国:在新千年网络泡沫破裂后,资本无法找到扩张新空间,就找到了房地产作为扩张的工具,他们还给这种转移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美国人的住房梦。而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又给资本扩张和欺诈带来了很大便利,其结果导致了房地产泡沫迅速生长,同时也在短期内就破灭了。也就是说,美国住房梦在资本逻辑推动下走向疯狂之后,随即陷入了幻灭,还破坏了美国经济基础。

  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启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赌不起了,现有房价基数已经很大,稍微上涨几个百分点都会对经济造成各种严重影响。防止房地产绑架整个经济大局,各种具体对策或许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做到两点:第一就是控制好银根,防止大量贷款以各种渠道变成投机资本。这里需要对房地产贷款有一个区分:哪些是真正在做房地产实业的,哪些是在进行投机的。支持房地产正常的开发贷款,避免他们借高利贷饮鸩止渴引发各种危机,同时坚决堵死各种贷款变成投机资本。第二,要做好土地供应,切实降低土地价格,从而为降低房价打下坚实的基础。“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往往让开发商囤地以待升值,当然,这会关联着土地改革。而如果新土地改革铺展开来,对中国房地产行业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都会非常巨大。

  警惕部分开发商和投机者以整个社会为赌注进行做局是应当的,然而,我们更应当警惕驱使他们疯狂行动背后的那种更为强大的逻辑。 

分享:

来源:上海金融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