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汇丰惜别中国平安 外资投行加速撤离中资险企

来源:腾讯财经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1日

    [导读]实际上,不止是汇丰控股,瑞士银行、黑石、凯雷等国际投行巨头也作出了类似的动作。

资本无情,即便“联姻”已逾10年,但内忧外患之下,汇丰控股仍义无反顾地离开中国平安

12月7日,汇丰控股按照此前协议,将持有的2.57亿股中国平安交割给正大集团,占拟全部交割股权的20.8%,余下的79.2%将在保监会批复后进行交割。从这一刻起,汇丰控股按照计划再次成功剥离非核心业务。

实际上,不止是汇丰控股,瑞士银行、黑石、凯雷等国际投行巨头也作出了类似的动作。欧债危机的阴影、中国保险业增速的放缓,迫使外资投行逐渐撤离中国保险业。

“最成功”的投资

12月5日,汇丰控股公告,将所持有的全部中国平安股份,约12.33亿股以每股59港元,总对价727.36亿港元(约合93.85亿美元)转让给泰国正大集团(亦称卜蜂集团),交易完成后,正大集团将成为中国平安单一最大股东,股份占比15.57%。上述交易需经中国保监会审批。

此次交易分为两部分,其中的20.8%的股份(约2.57 亿股)于12月7 日交割,剩余79.2%的股份(约9.76 亿股)须经保监会批准,交割时间在获得保监会批准后的9 个工作日和2013 年1 月7 日中的较晚日。

汇丰控股称,此次从中国平安退出是汇丰自身战略调整的一部分,中国平安是汇丰近10年来最成功的投资之一。

2002年10月,借中国平安增持之际,汇丰控股向中国平安施以援手,斥资6亿美元认购2.47亿股外资股份,认购价约6倍PB。这一“天价”让人瞠目结舌,暗示汇丰控股认为中国平安市值超500亿元。当时,汇丰控股看好中国平安的快速发展前景,以及庞大的行业影响力;而中国平安希望汇丰控股分享金融服务经验,以构建一流的后援平台,两者一拍即合。此后在2004年6月、2005年5月,汇丰先后两次增持中国平安,似乎对中国平安信心十足。

而中国平安也没有让汇丰控股失望,近年来展业迅猛,并搭建出完整的全金融平台,目前市值超3300亿元。据中银国际测算,汇丰控股所持有的12.33亿股中国平安,加权购买价格为11.42港元,以转让价计算,资产增值416.64%。

因此从投资收益率的角度来看,汇丰控股自诩“最成功”并不过分。此外借助中国平安的金融平台,汇丰在中国内地影响力得以提升,这为汇丰带来的价值增长,很难以确切的数值来评估。

谨慎的汇丰

但即便是这样亲密关系,仍难免“分手”的厄运。汇丰控股对此的解释是“自身战略”调整,其实这一切的源头需要从2008年金融危机说起。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众多投行在危机之前没有储备足够多的流动性,导致业务开展举步维艰,本可在2008年以后高价售出的资产,却只能被迫贱卖。

欧债危机开始逐渐崭露头角之后,投行均以金融危机为前车之鉴,剥离非核心资产,并储备足够多的流动性,以应对可能持续恶化的欧债危机。这一观点中信建投分析师缴文超在研究报告中曾做过专门阐述。

或因对欧洲危机前景的恐惧,汇丰在2011年就着手剥离自己的非核心业务。2011年7月,汇丰将 195 个在美国纽约州的零售分行门市,作价10亿美元出售给了First Niagara Bank;8月,汇丰又将在美国的卡服务和零售业务出售给Capital One Financial Corporation,售价324亿美元;9月,将汇丰证券加拿大的投资咨询业务出售给加拿大国民银行,获利2.06 亿加元。

在北美的交易仅是汇丰剥离非核心业务的冰山一角,2012年,汇丰开始对亚洲、南美等地区相关业务动手。2012年3月,汇丰银行将其在香港,新加坡、阿根廷和墨西哥的保险业务出售,AXA Group和QBE Insurance Group受让了上述资产,为此,这两家机构分别付出了4.9亿美元和4.2亿美元;2012年4月,汇丰宣称,就出售韩国零售银行和理财业务一事,将与韩国产业银行(KDB)进行谈判。目前谈判仍在持续,尚未达成协议。

另有媒体报道称,汇丰在出售中国平安以后,下一个目标将转向上海银行,此事未被公开证实。根据安信证券的统计,2011年以来,汇丰出售的非核心业务达40余项。

在出售持有的中国平安的全部股份之后,汇丰控股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提高50个基点和100个基点。考虑到此前已超10%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即便应对巴塞尔协议三的监管要求也绰绰有余。

据悉,汇丰近期在美国和英国分别遭遇赔偿纠纷,赔偿金额高达32 亿美元,而汇丰出售中国平安获得的90余亿美元,可能会优先用来偿还这笔债务。

外资投行的担忧

一直以来有分析人士认为,汇丰的谨慎是新任行政总裁欧智华(Stuart Gulliver)的个人风格使然。实际上,其他机构也在不断远离中国的保险市场,一方面,这些机构面临着与汇丰同样监管要求和宏观环境;另一方面,中国险企自身的发展瓶颈,让越来越难吸引外资投行。

2011年以来,四大上市险企无一例外遭到了外资投行的减持。中信建投分析师缴文超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从2011 年开始,外资投行已经陆续撤出中资保险股。瑞士银行、黑石、凯雷、金骏投资在港股先后对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进行减持,均对保险公司股价产生较大幅度负面影响。

他认为,减持与中国保险业增速放缓有关。

2009年,中国保险行业保费收入1.11万亿元,首次年收入超万亿元大关。2010年,中国保险业原保费收入1.45万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

但是,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发酵,全球资本市场表现都不如人意,作为金融理财的重要产品之一,保险的快速增长势头被遏制。2011年,中国险企原保费收入1.43万亿元,同比出现负增长。

同时,整个行业面临结构调整,保费收入增长难以提速。无论是银保新政、代理人队伍整顿,还是保障倾向的引导,都不利于保险行业在艰难的宏观环境下出现超预期的增长。这也是2011年以来,中国保险行业持续被外资投行减持的原因之一。

2012年以来,上市险企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屡屡告急,截至2012年三季度末,四大上市险企均做出了巨额的计提,以应对未来的风险,并且业绩均大幅下滑。虽然中国平安凭借银行业务维持了相对较好的盈利水平,但难掩整个保险行业的颓势。

中银国际分析师孙鹏、袁琳直言,虽然公司的业绩表现仍然在保险板块中相对突出,但是寿险行业面临的增长瓶颈同样难以忽视。虽然营销员数量依靠其强大的培训和激励机制仍然获得一定的增长,但是产能和新业务价值的提升空间可能已经不大。

缴文超认为,2013 年中国寿险业保费增速不会出现明显提升,中国保险业已经进入一个瓶颈期。

目前,保监会准备着手拓宽保险投资领域,希望能改善保险企业的财务状况。但不佳的市场环境下,这些举措是否能令机构投资者重新关注保险业,还尚未可知。

(文/闫铮)

分享:

来源:腾讯财经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资讯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