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为个人研究观点,不代表作者供职单位意见。
赣州金融网专稿 随着汛期到来,南康市部分地区遭遇了或大或小的内涝、山体滑波、沟渠堵塞等自然灾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因灾受到一定影响,给当地农田生产、养殖业及果业等造成了较大困难。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社会各界要认真贯彻中央2011年1号文件精神,落实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准确掌握辖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状况,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政策,合理引导财政资金、信贷资金、民间资本等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转移,以破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困局,更好的推进“三农”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状况
南康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点多、面广、量大,大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前,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顺,绝大多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至今没有更新改造过,设施老化严重,完好率低,造成有效灌溉面积锐减,旱涝保收耕地面积只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5%,有16.8%的耕地甚至没有灌溉设施。尤其是实行包产到户后,原本脆弱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遭受严重损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捉襟见肘”。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三年,南康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分别为6900万元、8100万元和9500万元,经测算,该市每年平均需要投入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约为1.6亿元左右,资金投入年平均缺口为49%。虽然有关部门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呈逐年上升态势,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因年久失修,投入的资金也只是“杯水车薪”,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资金困局
(一)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匮乏弱化支持效果。
近年来,中央虽然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但在现有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按中央财政占30-50%、地方财政占40-60%、群众占10%的比例投入建设资金,这种要求地方政府提供财政配套资金的政策在实际执行中难以落实到位,往往是中央财政拿多少钱地方财政就办多少事,从而大大弱化了中央财政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