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刚公布半年报的上市银行,利润增幅最低的也在30%左右。但A股市场的银行股并没有掀起中报行情,甚至从去年末起,不少银行的A股相对于港股持续折价。究其原因,恐怕主要在于投资者担忧中国银行业去年增发的近9.6万亿贷款可能产生不少不良贷款。不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这种担忧可能有些过虑:
首先,商业银行不再是财政的买单者。20世纪90年代,我国财政收入捉襟见肘,而全国经济建设、支援处于困境的国有企业都需要巨额资金,因此当时的国有银行贷出了不少难以收回的贷款,最终导致银行业深陷不良资产的泥潭。而目前,我国财政总体充足,各方对银行的不当干预大大减少,当年带给银行业巨额不良资产的根本隐患已经消除。
其次,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上升,负债水平明显下降。以央行公布的5000家工业企业数据为例,1993年9月-1999年12月,其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95%,平均销售成本利润率为3.49%;2000年初-2008年11月,平均资产负债率和销售成本利润率分别为58.55%和8.38%。即使在2008年11月企业经营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平均资产负债率和销售成本利润率分别为59.5%和7.4%,不仅好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水平,更好于1998年-1999年中国经济处于低谷时的水平。持续的经济高增长令企业财务能力普遍提升,银行的对公存款与对公贷款比例已从1999年的45%升至目前的近70%。
最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也不会产生大量不良贷款。从各银行公布的数据来看,多数银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贷给了东部富裕地区,或贷给了省或市级地方融资平台。这些地方政府有较充足的财政实力,且大多数贷款期限为5-10年,我国财政收入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在增长(1994年财税改革后,全年财政收入每年只能增长1000亿元,而今年仅7月一个月就高达7783亿元),即使目前一些地方政府财政实力略显不足,未来也有足够的还贷能力。最要紧的是,商业银行虽然多为股份有限公司,但大股东却是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怎么能容忍地方政府恶意赖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