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8日
满怀信心托起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新一轮朝阳
赣南日报评论员
东风四月天,赣南温情浓。
满载着中央对赣南苏区的殷切关怀,带着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蓬勃希望,连日来,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为组长的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深入我市各县(市、区),进村入户入企;他们风尘仆仆,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向赣南苏区人民传递着浓浓关爱。调研组围绕基本区情、发展目标、民生改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开放和区域互动、对口帮扶、政策支持等若干重大问题,全面了解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际情况,找准存在的问题,为研究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操劳谋划,对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鼎力支持、竭力帮助,918万赣南苏区人民倍加振奋,铭感至深!
由于战争创伤、历史和自然的原因,赣州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促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承载着赣南人民数十年、几代人的追求与梦想。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在国家层面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为赣南苏区开启了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机遇。它不仅对赣南,对整个江西,对整个周边地区,乃至国家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国家部委联合调研,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阵容之强,在赣南历史上前所未有。调研组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理思路、谋良策,开启美好前景。他们的一言一行,让我们感受到了关心和力量,看到了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希望。
振兴发展赣南苏区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也是我们担当的重大历史责任。当前,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任务非常繁重,时间非常急迫,我们必须把握机遇,并把它转化成巨大的生产力,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只争朝夕,矢志不渝,全力以赴,信心满怀地托起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新一轮朝阳。
面对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要进一步吃透市情,明确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发展定位、发展思路事关发展大局。通过这次国家部委联合调研,我们要进一步认清发展的比较优势和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明晰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强化机遇意识,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来确定发展思路,推动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科学客观地分析基本区情,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我们要紧紧围绕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这条主线,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战略。什么东西阻碍了这个过程,我们就要认真地去思考、去研究,推动这个目标加快实现。
面对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要把握发展的基本趋向和原则,进一步营造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良好环境。这次集中调研,必将有力推动国家从战略层面制定出台更有针对性、操作性、含金量的政策意见,也必将成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新契机、新纪元。我们要牢记宗旨,始终不渝代表人民;创新发展,全心全意造福人民;改进作风,勤政务实服务人民,努力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发展的基本趋向和原则,是把解决当前突出民生问题与着眼长远加快发展相结合,把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尤其是要着力解决好安全饮水问题、土坯房问题、电的问题、“两红”人员的生活问题等一批最为迫切的民生实事,努力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全力促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面对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要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赣南实现超常规发展。在国家加大支持力度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要以苏区精神为不竭动力,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央越是加大力度,越是需要我们百倍努力,才能真正抓住机遇,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现在,越是机遇好、形势好,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责任感,立足本职, 心无旁骛,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落实,绝不“坐”“等”“靠”“要”。我们要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不断增强战胜困难与挑战的决心和信心,扎实推进“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干部“治庸、治懒、治散”、中心城区“治脏、治乱、治堵”等工作,统筹考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各方面的问题,解民困、聚民力,乘势而上、负重拼搏、奋发有为,以民生的大改善推动经济的加快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再创新时期“第一等工作”。
春到南枝花更好,明年春色倍还人。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泽如凯风,惠如时雨,对于加速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迈步在振兴发展的大道上,我们的豪情在春光中激荡,信心似春潮般升涨。让我们以此为动力,继续弘扬苏区精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推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让我们以非常之作为、非常之精神、非常之作风,崇实务本做好各项工作,全力以赴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以厚重的业绩回报党和人民,以燃烧的激情去拥抱新的希望,创造新的辉煌!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