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3日
本报记者 梁 健
初春的赣南大地,春潮涌动。众多专家、学者纷纷走进这片红土地,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出谋划策,献计出力。
赣南苏区振兴发展,918万赣南儿女的热切期盼。日前,记者穿行于赣南乡村,切身体会赣南发展现状,感受苏区崛起的力量。
现状:贫困问题仍然突出
赣南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赣南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直关心赣州发展,惦念牵挂老区人民。
由于种种原因,后发展、欠发达仍然是赣南苏区的基本状况。按照人均收入2300元的新贫困标准,赣州目前还有192.7万贫困人口,占全市农村人口的26.8%,高出全国贫困发生率13.4个百分点;还有162个村不通电,6011个村小组、15万农民看不上电视;还有约19万人生活在深山区、库区或地质灾害频发区,42.2万人靠国家低保补助生活。仅瑞金市,至今仍有2000多个自然村未通公路,部分山区货物运输靠肩担手提。
有关专家表示,革命老区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市场空间广,内需潜力大。解决好包括赣南在内的革命老区的发展问题,有利于拉动内需,转变发展方式,对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待:给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赣州市移民和扶贫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赣南贫困的原因,既有战争造成的严重创伤,使赣南元气大伤,也有计划经济时代长期的农业产品“剪刀差”导致经济发展严重“失血”;既有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导致自我发展严重不足,也有长期缺少国家战略层面的政策扶持,导致赣南苏区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撑。
这片曾经铸就辉煌、创造出宝贵的精神财富又有着良好生态环境的土地,渴望发展,期待振兴。
97岁高龄的于都老红军钟明说:“希望在赣南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基础上,中央能够像扶持经济特区一样扶持赣南苏区。”
兴国95岁高龄的失散红军刘裔玉也有自己的想法:“首先要重点解决一些难点问题,要规划建设一批交通、能源、水利、产业等重大项目,打破制约赣南苏区发展的瓶颈,同时扶持稀土、钨、脐橙等特色产业发展。”
振兴赣南需要上下同心,多方发力。省地税局局长、党组书记王平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赣南苏区。他提交建议,借鉴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新疆困难地区发展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赣南苏区的支持力度。江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廖进球对赣南发展十分关切:让赣南苏区的发展步子更快些,人民生活水平更高些,为江西全面振兴、中部崛起奠定牢固的基础。
摆脱贫困,告别落后。赣南苏区人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急切、更渴望!
展望:早日走在振兴发展的春天里
如今的赣南,正深入开展“三送”等一系列情系民生的活动。2万多名干部深入基层,访贫问苦,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正努力打造全国革命老区先行先试、加快振兴发展试验区,力求在老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中探索新路径。
今年2月,省政府工作报告把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摆在“南有中央苏区、北有鄱阳湖区”的突出位置。促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继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之后提出的又一个区域发展战略,是一个造福赣南苏区千秋万世的重大战略,也是赣南苏区人民千载难逢、不容错失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2月27日至3月2日,围绕如何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议题,国家发改委调研组深入赣州田间地头、厂矿、学校和贫困山区调研。赣南苏区光荣的历史和苏区群众矢志不移跟党走的情怀,让调研组一行深受感动。专家、学者纷纷走进赣南苏区,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支招:要坚持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重点突破和协同推进相结合等,从基本的民生需求抓起;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各个方面都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国家要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还要推进其他有关方面对赣南苏区加大扶持力度,采取对口帮扶或协作的办法,通过市场的机制来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一项项举措,一个个行动,推动着赣南走进振兴发展的春天。
作者:梁 健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