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赣州政经 >> 正文内容

文化强市 为赣州汲取前行“软力量”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2日

  清明节期间,从上海回赣州扫墓的李园在市区文清路走了一趟后感叹:变化真大!路更宽更整洁了,两边的店面古朴雅致,让人流连忘返。这条赣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同样让前来观光购物的游客耳目一新。昔日风格杂乱的沿街建筑被改造成清一色的“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洋溢着古朴典雅的宋城风情。

  赣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宋城博物馆”之称。文清路的改造提升,正是赣州传承历史文化的恢宏大作。有“客家摇篮、江南宋城、红色故都”之称的赣州,正不断挖掘丰厚的文化基因,提升城市魅力,迎接世界目光,最近更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从“文化名城”迈向“文化强市”,时代再次为赣州贴上了新的城市名片。文化,如同在赣州城上空飘扬的一面旗帜,凝聚成一种昂然前行的力量,使赣州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保护与传承互促互动

  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赣州,境内通天岩、古城墙、郁孤台、福寿沟等古迹,驰名中外。一砖一瓦浸润珍贵记忆,尽显风俗人情。

  守护城市记忆、延续历史文脉,是赣州人始终不变的态度。赣州先后组织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古城墙文物保护规划、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等,确定了灶儿巷、南市街、中山路三片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公布了百家岭10号等64处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单位。目前,全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29处、各级“非遗”名录151个,已公布历史建筑的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

  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既要保原韵,也要增活力。赣州着眼长远,古为今用,将历史责任、文化价值、时代发展三者融为一体,演绎着保护与传承的互促互动。

  这些年,赣州投入数亿元,对灶儿巷等老街进行修缮,对名木古树“挂牌特护”,优化郁孤台、八境台周边景观,整饰文庙、慈云塔等风景点;投入近亿元,整治古城墙及周边地区,创建以弘扬古城墙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宋城历史公园。古城墙保护项目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值得一提的是,赣州红色文化独具特色,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赣州兴建了兴国将军园等一批红色景点,成立了红土地文化研究会等研究机构,举办了中央苏区革命传统主题展览等会展活动,出版了《人民共和国摇篮(丛书)》等200多部红色读本,创作了《八子参军》等红色文艺精品。一处处革命遗址,一件件珍贵文物,一个个红色故事,大大提升了“红色赣州”的美誉度。

  大投入保护,大手笔传承,赣州这座有2200多年文化底蕴的古城,正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文化产业激荡无穷涟漪

  如果说传统历史文化代表了赣州的记忆,那么现代文化产业则舞动着赣州的活力,铸造着赣州最持久、最难以替代的竞争力,是这座城市最坚实的文化软实力。

  手握红色、客家、宋城、生态、脐橙、矿业等六大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赣州坚定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强烈信心。通过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规划、设计,涵盖报刊传媒、影视制作、印刷出版、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和艺术培训等领域的赣州文化产业喷薄而出。2010年,赣州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94.36亿元;2011年,赣州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24亿元。

  脐橙节是赣州自2001年起着力打造的一个文化产业品牌,迄今已举办了9届(2009年起上升为国际脐橙节)。通过这个平台,赣州富足的资源、众多的名优特产、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得到充分推介和展示。

  这些年,赣州着力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精心打造了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苏区精神研究会、客家围屋文化旅游节等一批知名节会、文化活动,《八子参军》、《山歌情》等一批以赣州文化元素为内容的文艺精品,先后在全国热播热演。这些文化产业品牌如同一根红线,将外界眼中关于赣州的零碎片断串联成立体的赣州城市形象,牵动着赣州文化从“深闺”中款款走向世界,让世界近距离、新视角、全图景了解赣州。

  文化产业,是文化在时代坐标上的全新发展,将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和新商机。赣州集中力量和资源,力争在10年内打造两个以上超百亿文化产业集群。目前,已发展形成文化产业经营单位1500多家,培育扶持了6个省、市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73个滚动计划项目,预计项目总投资近600亿元。

  服务零门槛文化全民享

  每天傍晚时分,石城县琴江镇文化广场就会响起阵阵悦耳动听的歌声,这是当地农民剧团演员在为群众义务演唱客家山歌。大家感叹:“赣南的文化味,越来越浓了!”

  正是在百姓点点滴滴的感受中,赣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迎来了收获的旺季。目前,全市有图书馆18个,博物馆、纪念馆15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9个,社区文体活动中心2638个,影剧院(演出场所)24个。去年6月,赣州被文化部确定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随着一批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立,一个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实施,赣州的老百姓正尽情享受着丰富的文化大餐。在赣州中影国际影城,观众饶有兴致地观看全球同步放映的国际大片。茶余饭后,前往赣州黄金广场拉二胡、唱小曲、舞太极拳、跳集体舞的人络绎不绝。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别开生面的各种专家报告会、免费讲座,成为提升市民素质的极佳平台。广告文化节、农民艺术节等文化活动,让文化爱好者一秀风采、大饱眼福。

  文化建设为了群众,成果理应由群众共享。赣州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均免费向农民工、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开放,并将公共文化服务触角向最基层延伸。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送戏下乡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在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农村与城市文化发展差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赣州共创建特色文化村30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498个、农家书屋1094个。广大农民以空前的热情与文化相约,搭建起永不落幕的乡村文化大舞台,领衔主演农村文化大戏。

  这是赣州城市文化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赣州人对时代人文精神的身体力行。有了自上而下的全社会文化自觉,赣州建设文化强市就有了深深扎根大地的力量。

  许军 本报记者鄢朝晖 梁健

分享: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责任编辑:李华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