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刘孙恒 刘昌海 何勇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8日
近日,武汉钢铁集团总经理邓崎琳表示,2012年武钢将投入390亿元用于养猪养鸡等非钢产业。武钢拟建万头养猪场,而且年内就出栏。邓崎琳称,这些并非突发奇想,而是钢企向“非钢”转型计划的一部分。(“中国广播网”3月7日)
“钢铁侠”养猪种菜是窘境下的次优选择
我们如果立足于武钢的立场想问题、办事情,会恍悟到这只是窘境下的次优选择罢了。
一方面,整个钢铁工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微利和经营困难的境地已有一段时间。而窥视国内国际的目前状况———国内,据媒体报道,由于受国内G D P目标八年来首次低于8%的消息影响,市场规避风险的情绪升温,国内期货市场方面钢近日增仓放量下跌,整个钢铁股市受挫。再加上国家对房地产的严格调控,况且国际经济亦前景不明朗,钢铁价格的涨势前景好似雾里看花般,看不透猜不着,终隔一层。如此一来,若依旧致力于钢铁发展,岂不置自身于绝境?
另一方面,诚如武钢总经理所言,一者,受铁矿石资源短缺、物流成本抬高等影响,连续两年,中国钢铁生产行业年销售利润率已不到3%,远低于全国工业行业6%的平均利润水平。二者,我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按粗钢表观消费量在6.88亿吨左右计算,产能过剩率约已达到122%。钢铁产业的发展如此步履维艰,那么,只有“穷则变”,才能“变则通,通则久”。既如此,发展养殖生产有何不可呢?
再说,发展养殖生产,集合天时、地利与人和。不仅有充足的资金、土地与人力资源,更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更进一步说,发展养殖等辅助性产业,亦能缓解因钢铁业萎缩而收不抵支的短期资金问题,帮助武钢度过这个钢铁业的发展低谷。既然如此多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刘孙恒
“武钢养猪”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我们的钢铁行业之所以市场一有波动就过不下去,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企业规模虽大,但生产出来的大多是低端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比如河北钢铁集团粗钢产量是德国蒂森克虏伯的两倍,但利润还不到人家的1/5。一些附加值高的特种钢材,我们还没有生产能力。这样的现状不但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也影响到了我们相关科技领域的进步。我们的钢企想要提高利润,应该把精力放到新产品开发、新材料的研究上面,而不是和农民争利去养猪。
而且了解养猪行业的人都知道,真正能赚到钱的养猪企业,其实并不是那些看到养猪赚钱才开始进入的企业,而是那些在养猪业不景气的时候就一直坚守的企业。同样对于钢企来讲,钢铁不景气也是一种机遇,静下心来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
钢企养猪也许可以致富,但绝对不可能强国。“武钢养猪”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误,看起来不错,但里面其实隐藏着危险。□刘昌海
武钢养猪实是利益内部化
实际上武钢作为一家大型钢铁企业,拥有多达十多万的职工,俨然就是一座小县城、小社会,每天都需要大量的猪肉、鸡肉等钢铁行业本身无法提供的生活必需品,全部外采,职工生活必需品的层层环节的高利润全部让其他企业和社会占有,武钢养猪养鸡就是将职工的生活必需品的利润和利益揽入企业。从这个角度说,武钢转型养猪养鸡其实是一种假转型,不是真正地发展“非钢”产业,只不过是靠着自身的政策、资源,将职工的生活与企业的利润捆绑成不可分割的利益链条,对职工生活必需品进行垄断性的内部供应,将“非钢”产业产品进行内部消化,实现垄断利益内部化,达到利润最大化,这也是武钢养猪保证“非钢”产业高利润的关键所在,实质上是与民争利,也将职工的生活利益与外界社会割裂。
其实笔者最为担忧的是,武钢借养猪养鸡的“非钢”转型借口圈地占地,即使在转型失败之后,养猪养鸡的土地也是一笔远远超过养猪养鸡本身的巨大财富,是真正的与民争利,这恐怕也是武钢养猪的最根本目的所在。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