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浅议“土法鉴别”真伪人民币的危害及对策 |
作者 |
肖南文 谢建平(人行龙南县支行) |
调研背景 |
近期,笔者在乡镇开展“送反假货币知识下乡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农村群众在鉴别人民币真伪时采用揭层取线法、擦墨掉色法、撕裂针挑法、湿边起毛观层法等“土办法”。这些方法对流通中人民币的整洁度和质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需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正确引导。 |
调研时间 |
2012年2月 |
更多调研文章 |
本文仅为个人研究观点,不代表作者供职单位意见。 赣州金融网专稿 近期,笔者在乡镇开展“送反假货币知识下乡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农村群众在鉴别人民币真伪时采用揭层取线法、擦墨掉色法、撕裂针挑法、湿边起毛观层法等“土办法”。这些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鉴别人民币真伪,但对流通中人民币的整洁度和质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而且易产生误判,这种现象需引起高度重视,予以正确引导。 (一)土法鉴别的种类。 一是擦墨掉色识别法。该方法目前应用范围较广,部分群众为防止收取假币,将人民币放在白纸上或白色墙壁上进行磨擦,如掉色则为真币,否则为假币。 二是撕裂针挑识别法。即在人民币防伪安全线处进行撕裂票面或将全息磁性开窗安全线裸露部分及红蓝纤维线用锐物或未挑起裸露部分安全线以及红蓝纤维线断裂则为假币,否则为真币。 三是湿边起毛观层法。将人民币边或角进行湿润后,用手轻轻来回擦试,若起毛或起层则为假币,否则为真币。 (二)土法鉴别的危害。 土法鉴别人民币真伪在客观上已造成故意毁损人民币行为,违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故意毁损人民币的规定。土法鉴别人民币行为主观上是为了防伪,但在客观上却破坏了人民币原有防伪标识,对人民币的纸张、安全线、图案、行名、防伪标志等防伪特征构成严重破坏,弱化了人民币原有防伪措施,降低了人民币原有的防伪特征,并人为降低了市场流通人民币的使用质量,增加了残损人民币的数量,降低了市场流通人民币的整洁度,损害了人民币信誉,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 二、部分群众爱护人民币的意识相对较差 由于乡镇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低,农民群众爱护人民币的意识相对较差。许多群众不使用钱包,而是习惯将人民币对折后随意放在衣兜里,非常容易磨损。有些群众还将手中余钱放在家中藏起来,或放在坑席下,或放鞋子里,或埋于地下,更为甚者将钱放在电饭锅的夹层中,将烤糊了的人民币送到金融机构兑换的事也时有发生。
|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