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评论 >> 正文内容

石述思:苹果和乔丹都救不了中国公司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作者:石述思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5日

    提要:产品山寨化和品牌傍大款模式,在技术、管理、质量、服务、品牌都存在先天不足下,将生产制造成本优势发挥到极致,获得迅速的市场扩张和灰色的利润原始积累。但论是山寨产品还是山寨品牌,都会验证一句老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苹果是目前世界上最值钱的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可谓一路高歌。在2011财年的前三季度,苹果公司在中国的收入超过88亿美元,为去年同期的6倍。

  然而它的麻烦却出在IPAD上。这个苹果支柱产品第二代IPAD2生产了4000万部,第三IPAD3将生产6500部。

  随着一家名为的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浮出水面,苹果公司遭遇空前的商标危机。

  这家濒临破产的中国大陆公司声称,自己是IPD在内地市场的合法主人,并向苹果索赔四亿美元。

  目前部分城市的IPAD产品已经下架,整场纠纷对苹果造成的损失目前尚难逆料。

  有人说,苹果正在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代价。

  但平心而论,相较于输死一搏的唯冠,苹果出路更为宽广:一是可以通过谈判继续收购商标,二是将官司战线拉长,将唯冠拖垮,三呢,可以放弃内地市场的IAPD商标,毕竟产品的市场认同度不仅仅由logo说了算。

  唯冠显然没有更多博弈的筹码。

  这场战火愈演愈烈之际,中国一家著名体育用品生产商乔丹体育陷入商标危机。目前乔丹品牌专卖店已达5715家,正在进行上市前的IPO。

  对其完成重重一击的是来自美国退役NBA巨星迈克尔.乔丹。

  2月26日,这个目前已转型为NBA球队最穷老板的人发表声明称:“在没有经过我的同意的情况下,用我的中文名字在中国开展业务,这种行为令我受到了伤害,除了通过法律手段维权,我别无选择。”

  乔丹体育随后称,过去十几年来公司始终注意强调与飞人乔丹无直接关系。

  但这样的辩解消费者并不认同,且需要最终获得公正的第三方认定。

  本质上,在中国社会出现如此纷争,是一个重大进步。背后凸显出公众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规则意识的提升。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体升级的逼迫,也会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

  耐人寻味的是,即使中国公司目前在这两场纠纷中都大获全胜,都难掩深层生存发展困境。

  唯冠已名存实亡,负债累累,绑定苹果,利用有中国特色的法规胜出——中国与美国在商标所有权认证上遵循的原则并不一致,前者奉行“注册在先”的原则,后者则习惯认定“实用在先”,也只是为了还债求生,看不出对中国公司任何有价值的借鉴,倒是在深切提醒苹果这个全球市场的独孤求败在进军中国时能多些谦卑,认真考察中国国情。另外,在中外商标博弈史上,如此案例也是小概率事件,难以复制。

  乔丹体育的教训则更为深刻。像多数传统中国制造那样,在缺乏核心竞争优势的前提下,为了完成最初原始积累,往往重市场而轻研发,重规模而轻效益,重营销而轻品牌,重模仿而轻原创,在残酷的大浪淘沙中或有少数侥幸幸存者,但仍面对艰苦的二次创业甚至重头再来。一个佐证是:在急功近利的挣快钱浪潮中,中国民营企业的寿命已从2004年的平均3.6岁锐减到2009年的2.9岁。

  其中一个惯常的手段是产品山寨化和品牌傍大款模式。在技术、管理、质量、服务、品牌都存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将生产制造成本优势发挥到极致,获得迅速的市场扩张和灰色的利润原始积累。

  如果置身于市场无比广袤、制度监管严重缺失的改革开放初期,如此崛起尚情有可原,但结合今天全球竞争格局的形成,制度规则日益完善,市场消费全面升级,仅仅如此粗放简单竞争思路越来越难以奏效。

  众所周知,多数苹果产品是中国工人靠辛勤劳动乃至超时加班制造的,但中国企业只能分得微薄的利润。美国人拥有着全世界制造业70%左右的知识产权,而这样的优势会将中国制造牢牢地挤压在产业链的最下游,不幸的是,我们的生产运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又上升了。

  无论是山寨产品还是山寨品牌,都会验证一句老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乔丹体育真正的敌人不是乔丹,而是自己的消费者——他们已经开始由于被欺骗和误导在发起对这个中国知名体育用品公司的诉讼。

  乔丹说:作为一个企业家,诚实也是我经商时最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一刻也不能忘记。

  即时乔丹体育有信心赢得较量,也该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品牌没有乔丹,未来将会怎样?

分享: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