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赣州政经 >> 正文内容

老区的春天在哪里?赣南苏区现状调查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作者:周善汉 实习生邓伟韬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27日

初春的宁都县黄陂镇,大桥小学二年级17名学生正在大声朗读新学期的课文《寻找春天》:“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稚嫩的朗读声从没有玻璃的窗户中传出,在寂静的山村里久久回荡。山村里,断壁残垣的房屋摇摇欲坠,住在这里的村民们在田地劳作。村民们也知道春天来了,但他们并不知道,属于自己的春天什么时候才能到来?

这是2012年春天,赣南苏区不少边远山区困难群众的生活现状。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倾情关注这片红土地,但是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目前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滞后,人民生活依然比较困难。按现在的贫困标准,全市还有贫困人口192.7万,19万人生活在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42.2万人依靠国家低保补助生活。

“作为共产党执政起家的地方,革命老区不能成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把目光聚焦到赣南,并力助赣南苏区人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

老区的春天在哪里?

——赣南苏区现状调查

赣县江口镇樟木村,依然还有落后的村落。记者胡怀军 摄

穷困现状

让以赣南为核心区域的中央苏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尽快实现脱贫致富,让苏区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幸福,既是赣南人民几代人数十年的追求和梦想,同时也一直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心。

然而,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目前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滞后,人民生活依然比较困难,突出表现为“两弱一深”:一是经济实力弱,主要人均经济指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至四成,并且差距在进一步扩大;二是保障能力弱,财政支出的2/3靠上级转移支付,人均教育、社保、医疗支出分别只有全国人均水平的51%、67%和77%;三是贫困程度深,按现在的贫困标准,全市还有贫困人口192.7万,19万人生活在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42.2万人依靠国家低保补助生活。

今年初,赣州市开展了“20万困难群众走访慰问调查”活动,万名干部深入全市6万多户、22万名困难群众家庭,在把温暖送下去的同时,也深入了解了困难群众的生存状况。

在宁都县洛口镇高排村高排二组,70岁老人李志汉一家住在一间干打垒土房里,房子是李志汉的爷爷建的,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每逢雨天就会漏水。他和28岁的儿子李秀文都是智障人员,一家三口的主要收入来源是2亩水稻和每月300多元的低保金。一盏5瓦的灯泡是他家唯一的电器,刚过完年,在由屋檐改建的厨房里,橱柜里的菜只有萝卜和豆腐乳。

在于都县葛坳乡小源村,94岁的周德何老人是红军失散人员,他和62岁的大儿子周克金一家住在3间破旧的土坯房里。虽已过了立春,屋内屋外仍寒气逼人。老人坐在灶边,点着火炉取暖。周克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美国读了博士,小儿子在村里务农,可一家人的生活仍然贫困,除了一台冰箱,家里再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

在瑞金市大柏地乡小岭村樟坑小组,83岁的钟同炳住在3间土坯房里,外墙、内墙都用木头打着桩撑,中厅门上挂着“光荣烈属”牌匾,两旁石灰刷写的“跟共产党走”“听毛主席话”字样依稀可见。

……

深入赣南苏区,一幕幕景象让人难以置信。在一些农村,村民家里最值钱的电器,不过是城里早已销声匿迹的黑白电视机;少数深山住户甚至连电都用不上,还在用松油子照明;许多困难家庭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提供的农村低保和慰问救济金。

赣南许多山区的教育现状也让人堪忧。一所学校就一幢平房,几间破败的教室,一两个老师,或没有厕所,或没有食堂,或没有寝室,或没有围墙。因为校舍被白蚁蛀食成了危房,有的学校连教室都没有,孩子们只能在民房、村委会或老祠堂上课。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