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难以取得金融话语权丧失大量国家资产
据最新统计,仅2006年,境外投资者在工、建、中、交等国有银行身上就赚了7500亿,加上从其他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享受到的利润,保守估计,外资一年从中国银行 业赚取的利润超过1万亿。
中国银行股被贱卖,问题并不在IPO环节,而是出在此前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定价上。
一、美国评级机构控制我国评级市场将直接威胁国家金融安全
美国评级机构通过对资本市场的控制,就可以直接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甚至扰乱我国的经济秩序。长时期以来,美国评级机构有意压低我国的信用级别,影响了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国际形象,增大了海外融资成本。如:2003年底,正值我国银行业谋求海外上市之际,美国标准普尔宣布维持其10年来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BBB级,即“适宜投资”的最低限,而这10年正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外汇储备稳定增加的10年。还将中国13家商业银行的信用级别都评为不具备投资价值的“垃圾等级”,同时美国评级机构又高调肯定境外投资者参股中国银行,使其在与中国商业银行谈判时压低价格,为国际垄断资本攫取我国的国有资产大开方便之门。据最新统计,仅2006年,境外投资者在工、建、中、交等国有银行身上就赚了7500亿,加上从其他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享受到的利润,保守估计,外资一年从中国银行业赚取的利润超过1万亿。世界银行在2007年5月30日公布的《中国经济季报》中明确指出:中国银行股被贱卖,问题并不在IPO环节,而是出在此前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定价上。较低的入股价格使得境外战略投资者们在中国金融股身上享受着暴利。目前国内专家学者越来越清楚地感受到了我国银行被贱卖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但对美国评级机构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却依然没有充分的认识。近年来,美资机构加大了对香港金融市场的渗透与操纵,经常对香港上市的中资企业进行评级,每次都会引起香
港股市的震荡。鉴于美国评级机构对香港金融市场的影响与日俱增,2002年7月,香港交易所与标准普尔签署了合作协议,有专家认为,这是香港以金融主权出让,换取美国评级机构“口下留情”,这种做法在当今国际上实属罕见。而美国评级机构正悄然进入中国经济腹地和敏感性行业,通过参与越来越多的中国国内重大债务融资评级,试图控制中国信用评级市场,通过主导中国金融市场定价权的方式渗控我国金融主权,实现其国家战略图谋。
二、美国评级机构控制我国评级市场将严重威胁国家经济技术信息安全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渗控我国评级业就可以方便地获取我国的政务信息、国有骨干企业、国防工业和特种行业、乃至国家全面的经济和技术信息,从而掌握我国技术发展动态和重大商业机密,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这势必从根本上动摇国家的竞争力。事实上,美国评级机构正以所谓“权威”和“公正”招牌参与越来越多的中国重大债务融资评级(包括国防企业和特种行业),悄然进入我国的经济腹地和敏感性行业,公开窃取中国最有价值的经济技术情报和政务信息。最可悲的是,我们还要为此支付高额服务费用。
三、美国评级机构控制我国评级市场将使中国难以在国际金融服务体系中获得话语权
目前美国在国际金融服务体系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垄断地位。信用评级没有国际标准,美国评级机构代表了美国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经常通过其拥有的绝对话语权影响和操控国际资本市场,协助美国企业和政府攫取经济和政治利益,成为美国政治和经济强权的新工具。东南亚金融危机酝酿阶段,美国评级机构有如合谋保持沉默,危机爆发后又降级过激,加剧市场恐慌,将金融危机风暴成功拦截在美国之外,使亚洲沦为重灾区,美国本身却成为“安全避风港”。1998年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马来西亚总理就此严词批评美国穆迪和美国标普的评级缺乏客观性,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助纣为虐。美国还对反伊战的德国企业连续降级,而对其支持者澳大利亚提升信用级别。事实证明,美国评级机构通过其拥有的绝对话语权影响和操控国际资本市场,经常“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对策:扶持本国评级机构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俄罗斯总理普京宣布建立本土评级机构;马来西亚政府决定凡发行本币债券和银行借款必须由其唯一的本土机构进行评级;韩国加强了双评级管理,规定发债主体必须选择韩国的国家信息和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作为双评级机构之一;日本政府出资支持其控制的亚洲评级协会扩大日本评级机构在亚洲的影响。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金融越发展越要加强监管。要坚持把金融监管作为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
人们从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中,才开始认识到美国垄断的评级体系在其“道德风险”控制与“评级标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世界评级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加强评级监管的共识已经形成,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制定更为严厉的评级监管法规,着手扶持保护本国评级机构发展,依赖自己的力量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如:俄罗斯总理普京宣布建立本土评级机构;马来西亚政府决定凡发行本币债券和银行借款必须由其唯一的本土机构进行评级;韩国加强了双评级管理,规定发债主体必须选择韩国的国家信息和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作为双评级机构之一;日本政府出资支持其控制的亚洲评级协会扩大日本评级机构在亚洲的影响。这些迹象表明:信用评级正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通过掌握评级话语权抵制现行不公正的国际评级体系正在成为一种潮流,这就为我国参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评级规则制定,争取国际评级话语权,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建议:
一、培育扶持民族信用评级机构,确保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
中央应将加快发展民族信用评级机构作为国策、并纳入国民经济与金融发展规划,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发展,使国家信用评级业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债权国,也是世界第二大净债权国,如果没有评级话语权,也就没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市场定价权。因此,争取国际评级话语权是保护中国核心国家利益的需要。(1)在监管体系上,坚持统一监管与专业监管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评级机构的归口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严格市场准入和日常监管标准)。(2)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和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与扶持民族评级机构开展国家信用风险评级结合起来,确保民族信用评级机构对境外人民币主权债务工具的评级话语权。(3)制定特殊的政策和措施,扶持民族信用评级机构成长壮大,可选择二至三家有发展潜质的民族评级机构(以国有参股方式),给予重点扶持。提升国际竞争力,尽快做大做强。使民族评级机构有能力参与国际金融活动,争取应有的金融事务话语权。
二、遏制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渗控图谋,捍卫我国的金融主权和国家安全
外资机构可以参与不涉及国家经济技术安全的评级业务,但绝不能允许其主导我国评级市场。目前,美国评级机构可以不受限制地参与我国政府和各类企业(包括金融业、国防工业)的信用评级,必须完善信用评级的相关法律法规。(1)明确限制外资评级机构不得涉及国家安全的经济领域,如大型国有企业与主要金融机构,以及国防工业(兵器、航天、航空、核工业、船舶)等。(2)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对外开放必须坚持对等原则。在批准外资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同时,我们应该要求其所在国政府承诺对中国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以捍卫我国的金融主权和国家安全。
三、外资机构持股中资信用评级机构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对不涉及国家金融、经济技术安全的评级,可采取“双评级”
信用评级业直接决定着资本市场上的定价权和话语权。世界各经济大国都是依靠本国评级机构为国内资本市场提供评级服务。严格控制外资评级机构进入的控股比例。根据我国国情:(1)借鉴外资金融机构投资中资银行的相关规定,外资机构持股中资信用评级机构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而且不能直接或间接控制合资企业的经营权。(2)在华独资或中外合资的评级机构,凡是涉及为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情报的,一经查实,立即取消其在华评级业务。(3)对于不涉及国家经济技术安全的评级应采用“双评级”。也就是说外资评级机构参与不涉及国家经济技术安全的评级,必须有本国的评级机构同时出具评级报告,以保障我国骨干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时获得公正的待遇。
信用评级的作用
信用评级业是金融体系中特殊的中介服务,是维护国家金融主权的重要力量,代表了一个国家在国际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国家地位。信用评级是通过对企业和政府的债务偿还风险进行评价,引导金融资本投资和经济决策,它他直接关系到金融产品的定价权,并影响一国信贷市场利率及汇率形成,与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密切相关。它的定价功能使评级机构掌握着企业和金融市场的生杀大权。美国次债危机证明,信用评级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的关键作用,一旦信用评级出现问题,将给整个经济金融系统造成严重冲击。1997年,美国穆迪宣布对日本四大券商之一的山一
证券降级,直接导致其股价狂跌和倒闭,美国美林公司乘机接管了山一证券,以极少的代价成功进入日本证券市场。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就是由信用评级引发的一场灾难,在2008年10月 22日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美国三家评级机构承认他们犯了道德错误,向市场提供了虚假评级信息。迪拜债务危机再次表明,美国主导的信用评级不能有效揭示国际债权债务关系中的风险。目前,加强评级监管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评级监管已写入G20金融峰会宣言。
美国信用评级占据国际垄断地位
穆迪、标准普尔等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在国际金融服务体系中占据了垄断地位和拥有绝对话语权。信用级别是否客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级机构的立场,美国评级机构渗透了美国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成为美国持续推行其价值观与政治经济强权的重要工具。而美国资本市场的评级准入限制保证了美国评级机构的垄断地位。
由于拥有全球最多的金融资本,美国金融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在国际金融服务体系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美国评级市场的准入制度使得美国评级机构得以凭借美国强大的金融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和垄断地位。
同时,对于国外评级机构试图进入美国市场,虽然没有明确限制的法规条例,美国监管当局对外国评级机构的进入一直持严格限制的态度。日本最大的评级机构R&I从1998年开始申请进入美国评级市场,用了近10年时间,取得了进入美国市场的资格,但要在美国真正开展评级业务尚有许多不成文的限制。
巴塞尔委员会关于银行监管的法规中有一条新规定:评级机构对银行的信用等级评定,将决定银行法定准备金数额的多少。这些规则的制定和推广使用,加强了美国评级公司的强权地位,美国评级公司实际上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监管者,但是在国际社会上还没有一个机构来监督美国的评级机构。
美国评级机构采取的是双重标准
美国评级机构的双重标准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在美国本土评级时,主要依据被评估公司自身或经美国会计公司发布的财务报告,但是,对于美国以外的企业,除少数进行“自愿评估”(需要付费)外,大多数则依据评级机构的独立评估。另一方面,对美国本土市场存在的问题经常视而不见,而对他国尤其是美国不喜欢的国家的资本市场动态往往“明察秋毫”。在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破产的同时,美国银行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不良投资高达23万亿美元,美国评级机构都不曾降低美国银行的信誉等级。从“911”袭击,到安然等巨型企业的财务丑闻,到众多华尔街股票分析师不法行为连续曝光,再到2003年11月摩根大通等华尔街知名银行的金融欺诈,直至伊拉克战争与持续恐怖袭击威胁等等,美国资本市场遭遇一次又一次冲击与持续威胁,国际资本纷纷逃离美国,但是美国评级机构都没有也不打算降低美国的主权评级。
信用评级业在世界各国受到严格控制
由于认识到信用评级的特殊性,世界各主要经济大国如日本、韩国、印度、瑞典、俄罗斯等都主要依靠本国评级机构来维护国内资本市场的安全。各国大力发展本土民族信用评级机构以保护国家利益,对外国评级机构的入境大多持限制态度,即使允许外资进入,也是严格限制其控股比例。例如在日本和韩国,美国评级机构的市场占有率没有超过20%;日本企业评级必须有一家本土评级机构出具评级报告;美国标准普尔在印度的评级机构CRISIL仅有9.57%的股份。
建立自主信用评级体系刻不容缓
“美国正在大规模收购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目前已控制中国信用评级市场2/3的份额,严重威胁我国金融安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吴红日前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我国亟待建立独立自主的信用评级体系,掌握资本市场话语权。”
作为信用评级业务及国家金融安全课题组组长,吴红向记者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触目惊心:我国有五家权威信用评级机构:中诚信、联合资信、上海远东、上海新世纪、大公国际。美国穆迪2006年收购中诚信49%的股权并接管经营权,并约定7年后持股51%;同年,美国控制香港新华财经收购上海远东 62%股权;2007年,美国惠誉收购联合资信49%的股权;美国穆迪曾出高价购买大公国际控股权,但遭拒绝。目前,美国标准普尔与上海新世纪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洽谈收购事宜。
据了解,信用评级源于美国,没有国际标准。谁控制了评级机构话语权,谁就控制了资本市场定价权。美国评级机构常常通过其话语权影响和操控国际资本市场。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最初即由信用评级引发,在2008年10月22日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美国三家评级机构承认他们犯了“道德错误”,向市场提供了虚假评级信息。
吴红说,长期以来,美国评级机构有意压低我信用级别,增大我海外融资成本。2003年底,我国银行业谋求海外上市之际,美国标准普尔宣布维持其 10年来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BBB级,即“适宜投资”最低限,而这十年正是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外汇贮备稳定增加的十年。他们还将中国13家商业银行信用级别评为“垃圾等级”,同时又高调肯定境外投资者参股中国银行业,为国际垄断资本攫取我国有资产造势。仅2006年,境外投资者在工、建、中、交等国有银行身上就赚了7500亿元,加上从其他中国商业银行享受到的利润,外资一年从中国银行业赚取的利润超过1万亿元。
“外资控制的评级机构还参与到中国重大债务融资活动,进入我国经济腹地和敏感性行业,并窃取我经济技术及政务信息。可我们还要支付高额服务费。”吴红强调说。
据了解,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国家认识到信用评级的重要性。俄、韩、日等国纷纷制定相关法规,扶持保护本国评级机构发展。吴红呼吁,加强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监管,建立独立自主的信用评级体系已刻不容缓。
“首先,我国须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培育和扶持独立自主的信用评级机构。”吴红指出,“当务之急是要明确评级机构的归口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要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与扶持我国评级机构开展国家信用风险评级结合起来,确保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对境外人民币主权债务工具的评级话语权。”
“其次,要尽快制定和完善信用评级相关法律法规,遏制外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渗控图谋。”吴红建议,要严格控制外资评级机构持股中资信用评级机构比例;限制外资评级机构涉足关乎国家安全的领域;还要坚持信用评级市场对等开放原则,在批准外资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同时,要求所在国政府承诺对中国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
吴红强调说,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债权国,也是世界第二大净债权国,如果没有评级话语权,也就没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市场定价权。因此,争取国际评级话语权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