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罗克关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13日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从近期舆论中发现,商业银行经营的政策环境正经历一些微妙变化。
首先,全力发展债券市场的提法进入2012年后在部委层面再度被多次提及,且动作频繁。单独来看,这方面的创新推动似乎与商业银行并无交集。但是,如果对中国社会融资总量的构成比例熟悉的话,就不难理解其意义所在。
笔者认为,由于中国债券市场长期发展滞后,商业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高企。这一现状对银行至少意味着两重制约:首先,由于推动货币供应的主要渠道源自于商业银行贷款,因此当前银行“资产扩张——再融资——再扩张”的循环将很难打破,商业银行的资本缺口将长期存在;其次,货币供应的传导渠道集中于银行信贷,商业银行盈利结构对息差业务的依赖将难以打破。这从过去两年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势头可以看出,尽管整体增长速度较快,但如果仔细甄别可以发现不少中间业务实际是息差业务的变通。
如果有比较完善的债券市场,那前述两个问题无疑可以迎刃而解。一方面,债券融资与商业银行直接放贷,从货币供应传导渠道来看并无区别,但从资本消耗角度看,却能够有效地缓解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压力。另一方面,从收入结构来看尽管银行放弃了息差收入,但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速和含金量也将随之提高。
假若这一转变成为现实,对商业银行来说还将意味着一个额外的好处——降低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冲击。原因很简单,因为商业银行的资产组合中,对利率波动较为敏感的部分已经分流至债券市场,盈利结构中息差业务占比也将下降至可控比例。
其次,资产证券化的呼声也在沉寂多年后再度响起。从最近一段时间舆论看,至少在中小企业信贷方面,监管层有重启试点资产证券化的意向。这一工具,对于资产负债表日渐肿胀的内地商业银行来说,将意味着另一扇窗的打开。虽然相比较信息披露公开透明的债券和股票等直接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透明度和风险一再为决策层所担心,但从目前业界的呼吁看,至少风险可控的初级资产证券化向前推进的概率还是不小。
以笔者浅见,银行业内当前对重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期盼,其着眼点也在于目前几近无解的银行再融资问题。而随着中国银行业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精髓认识的逐步深入,除了单一依靠资本和资本组合来抵御风险之外,如何通过可控的风险分散以及全面的系统性风险控制去管理银行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亦值得业界进行探索。
第三,与商业银行关系最为紧密的,则是一系列关于监管层正对现有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框架进行反思、调整的传闻。尽管未获权威部门证实,但笔者简单罗列后发现从去年底开始,包括新资本管理办法暂缓、资产风险权重从统一划定向内部评级法过渡、超额拨备能否计入附属资本等话题,均频繁在银行业界和财经媒体间流传。
无论这些传闻是否属实,当前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颇为严苛的资本监管体系未来方向如何调整,都是各方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各方争论的焦点,实际上指向同一个问题——如何把握审慎监管与推动业务创新平衡。简单来说,就是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给银行更大的经营和业务创新空间。
而最后,假如我们把以上罗列的问题汇总,会看到怎样的情况?
笔者认为,无论是发展债券市场、推动资产证券化重启、对资本监管框架的反思还是另一个近期频繁出现的利率市场化问题,贯穿其中的主线其实是如何化解当前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比例畸高的现状。而这一问题,其实也是银行体系再融资问题的根源所在。由此,审慎的读者应该会理解,完全解决银行体系再融资问题并非朝夕之功,其中不仅涉及金融体系架构的重构,还涉及各个层面的复杂技术性问题。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