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信息日报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1日
本报南昌讯 首席记者王剑华、记者万里庆、袁思东报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及航空物流业的迅速增长,临空经济区(或称临空产业园区、航空城)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跨省域经济区规划,构筑南昌-武汉-长沙大都市圈,这一经济区又被称为“中三角”。南昌作为“中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临空经济区是大势所趋。
临空经济区,是指由于航空运输的巨大效应,促使航空港相邻地区及空港走廊沿线地区出现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人口的聚集,从而在空港周围6~20公里范围内,或在空港交通走廊沿线15分钟车程范围内,形成的多功能经济区域。
针对南昌规划和建设昌北临空经济园区,民建省委会提出五点建议:
1.高起点、高质量制订规划。应借鉴武汉的经验尽快出台《昌北临空经济园区发展规划》。该规划应包括对园区不同产业圈层结构的融合、产业布局合理化的规划、土地使用规划、明确的功能划分等,在环境保护上,也应规定更高的要求。
2.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园区产业应依托昌北国际机场、周边乡镇,以航空物流和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引擎,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光伏等高新基础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支撑,全面构建高端产业功能区。
3.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发展临空经济需要大量的人才、资金、技术的投入,政策扶持可保障短时间内聚集相关资源。南昌应抓住我国民航事业加速发展的机遇,做好临空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同时,省里应出台政策保证昌北临空经济园区的发展。
4.拓宽融资渠道。临空经济园区整体配套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政府应引进战略投资者入园投资,通过财政支出扶持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园区建设资金的供给。
5.省财政应设立航空发展专项资金。设立航空发展专项资金,即由政府财政出资设立,专款专用对新开航线的初始培育期的补贴,以扶持和鼓励航空公司多开辟新的航线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