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 >> 正文内容

资产证券化重启大势所趋 解渴银行仍需市场完善

来源:中国证券网    作者:周鹏峰 颜剑 邹靓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30日

    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而一度停滞的银行业资产证券化试点,时隔三年后有望重启。消息一出,即引起业界各方高度关注。

    有媒体报道称,监管部门已就资产证券化的额度分配等相关问题征求意见,部分商业银行进入新一批试点名单,正等待央行进一步出台实施细则。此次试点的品种将以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主,试点额度约为500亿元。

    中国银行业曾于2005年启动资产证券化试点。第一批试点额度为150亿元,由建行、国开行发行两只资产支持证券;2007年,招行等股份制银行参与第二批资产证券化试点,试点额度为600亿元。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所暴露出的资产证券化问题,使得国内资产证券化试点进程戛然而止。

    在经过了经济刺激政策释放天量信贷后,中国银行业不断的融资需求已成为资本市场挥之不去的阴影。在短期内无法摆脱“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怪圈时,重启资产证券化的呼声渐隆。

    现在,是合适的时机吗?

    嘉宾

    中国银行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宗良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周昆平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曹红辉 


    资产证券化大势所趋

    上海证券报:不少银行业人士预计,信贷资产证券化有望在今年重启。就今年的经济金融形势而言,您认为现在是合适的重启时机吗?重启试点的推动或阻碍因素有哪些?

    周昆平:资产证券化的重启已经议论了很长时间,从2011年年初就已经开始。从趋势来看,我国金融体系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步伐逐步建立、不断完善,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还不是很合理,各个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互通互联,间接融资比例过高,企业长期融资也还依赖商业银行,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存在功能错位。另一方面,从金融产品来看,金融产品还很不丰富,银行资产过分集中于信贷,资本市场上固定收益类的债权产品不多,有效沟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规模相当小。

    推进银行资产证券化是大势所趋。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说,当前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动力比较强。首先,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仍然是以高资本消耗的信贷业务为主,资本消耗比较快,在资本监管要求提高的背景下,银行有较强的再融资的要求。在目前资本市场比较低迷的情况下,银行很难通过资本市场增发或配股等方式获得融资,而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缓解银行再融资的压力。

    其次,由于长期的负利率,金融脱媒在近几年呈加剧发展之势,资金分流使商业银行存款增长受到很大限制,商业银行必须寻求新的资金来源渠道,资产证券化正好是补充资金的一种渠道。最后,2008年以来,商业银行在支持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过程中信贷高速增长,且信贷投放的大多是基础设置等中长期项目,在经济增速放缓过程中,这些中长期项目已经积聚了一些风险,需要通过资产证券化转移风险。

    但是应该看到,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发展离不开发达成熟的金融市场,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信托、税收等环境,目前我国仍然存在诸多现实的障碍。一是制度不完善。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资产证券化所需要的独立法律法规,而妥善解决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所涉及的会计、税收问题又是能否成功证券化的关键,直接关系到证券化资产的合法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也关系到参与者的切身利益。

    二是中介服务的服务能力亟待加强。目前我国信用评级业运作还不规范,缺乏评估标准,评估机构发展相对较弱,公信力还不是很高,评估难以做到独立、客观、公正,评级机构难以得到广大投资者的认同。三是投资者对证券化产品不熟悉,降低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吸引力。四是金融市场的不能互联互通限制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影响了证券化产品的加速发展。

    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来看,我个人认为,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搭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货币政策可能会是稳中偏中性,实施结构性宽松,政策总体上不会出现全面大幅放松。新增信贷规模会有所扩大,货币供应增速也会适当加快。预计银行新增贷款将增加至8万亿左右,贷款增速将在14%左右,M2增速将达到14%。

    因此,在这种“松而不宽”的大背景下,要全面推行资产证券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全面推行资产证券化将大大释放商业银行放贷的动能,可能导致货币政策实质性的放松,而这与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总体基调不符。

    另一方面,从国外资产证券化的经验来看,主要是把期限比较长的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来改善资产负债不匹配的问题,其中主要包括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汽车消费贷款资产、信用卡应收款以及不良贷款的证券化。而目前我国房地产正在进行调控当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在整改和规范中,这时开展资产证券化不是最佳的时机。

    最后,由于次贷危机就是资产证券化过度导致的,目前国际金融监管的趋势是让金融业去杠杆化,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对于推动资产证券化可能不会太积极。因此,如果国内一定要说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话,我认为,最可能推出的是先让几家大银行在部分信贷资产证券化领域先进行试点。

    曹红辉: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首先是20世纪90年代到2005年12月前是研究、探索阶段,然后进入沉默和尴尬阶段。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于信贷资产的风险并不在乎,反而将以土地、房产为主要抵押物的资产视为优质资产。对于抵押物的估值越来越高,杠杆比率也越来越高。迄今为止,商业银行在以往的经济上升时期形成了大量贷款,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风险。需要通过证券化方式加以重新配置、分散和转移。

    其次,商业银行前几年享受了高储蓄率带来的繁荣时光,信贷规模的扩张已经接近各项指标所能承载的极限。以往,被增量资产消化的大多数不良资产与不良贷款面临“饼”不可能比“锅”大的问题。现在,这种“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游戏与经济增长减速导致的规模扩张降速遭遇。而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各国强化监管成为趋势,促使商业银行出售部分信贷资产,提高新增贷款的能力。

    再次,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各国对于发展证券化产品产生“十年怕井绳”的心态,对于各种金融创新也产生畏缩情绪。

    基于以上新的情势,商业银行存在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内外动机。去年上半年,我就曾经预测分散信贷资产风险,增强再融资能力的选择之一在于证券化。但是,其规模要与今年的新增信贷总规模相协调,避免成为信贷扩张又一渠道。在方式上,最好由前期具有经验的政策性银行主导,以降低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

    宗良: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市场深化和银行业发展的重要领域。2011年年底人民币贷款余额已达54.79万亿,银行业存量贷款已十分巨大,银行资本压力持续增加,融资压力和转型发展呼吁信贷资产证券化。推进银行信贷资产的证券化,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并可引导银行走出信贷资产扩张和资本补充的怪圈中,可见今年将是一个证券化重启的良好契机。

    从今年的金融形势来看,下列将是推动重启的主要因素:首先是,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稳中求进的目标,要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合理的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是必要的,这就要求银行能够具备投放信贷资金的能力,而当前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受资本金的约束较大。

    其次,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供给方而言,各大银行拥有足够多的优质信贷资产可供证券化。从需求方而言,随着贷款规模扩大,银行必须设法开辟新资金来源,满足相应的监管要求。

    再次,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个人和机构投资者需要在投资组合中增加相对安全、高回报的长期资产。

    资产证券化的重启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目前仍有一些阻碍资产证券化重启的因素。首先,债券市场的成熟度不够。证券化以成熟的债券市场作基础,以长期国债利率作定价基准。债券市场越成熟,证券化起步越容易。其次,证券化需要相应完善的基础设施提供配套服务。如从事证券化发行、处理,承担资金、担保、造市以及成本标准化功能的专门机构。相关的立法和监管机制也是证券化产生的重要催化剂。

分享:

来源:中国证券网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