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周子勋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16日
时隔五年之后,决定今后金融走向的此次金融工作会议,“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人民币国际化”这“三化”的进一步推进,是市场普遍较为关注的议题。而此“三化”核心,又是“利率市场化”。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存贷款利率均按照市场供需定价,完全由市场调节。按照目前我国的管理制度,存款利率可以下浮但不能上浮,贷款利率下浮空间有限。利率说到底是资金的价格(国内价格),如果继续维持行政管制,势必造成价格信号的扭曲,对资金的有效使用、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都会形成不合理的导向。因此,在继续实施稳健调控政策的环境下,若能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必将使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大大提高。
由于利率的管制带来大量资金进入到低水平发展行业,最为突出的就是当前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房地产行业。从世界范围来看,房地产都不是社会投资的主要市场。但由于资金的错误匹配,很多央企凭借对资金的垄断性优势,获取大量低成本贷款,从而造成房地产行业的畸形繁荣。与之相反的是,长期的负利率以及金融系统的行政化取向,使得银行和国有企业享受了巨大的制度红利,经济体中最需要融资的部分中小企业贷款却年年喊渴。这些都与利率没有市场化有关。
另一方面,由于对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进行管制的利率非市场化,直接造就了银行金融机构高利润。 “银行不能把企业当成唐僧肉”、“银行利润要建立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温家宝总理对银行业高利润的表态可谓振聋发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央行发布的 《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明确指出,继续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利率定价机制建设,积极探索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利率市场化已经是大势所趋。事实上,有些银行已在筹备。
不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国内依然面临很大的阻力。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几个星期前撰文谈到利率市场化问题时,文章标题就是“利率市场化:老问题、新挑战”。何谓新挑战?姜建清说,中国商业银行当前高度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赢利模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如果不充分认识银行经营转型期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风险与难点,不进行金融改革的总体协调推进,不加快商业银行的转型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有可能会出问题、走弯路。
不可否认,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利率市场化开始推动的时候,确实会有一些金融机构可能出现倒闭的问题,但是在建立存取款保险制度之后,金融发展很快就稳定了下来,并且扩张很快。银行作为企业,倒闭也应该是正常的经济现象,市场决定去留存活,优胜劣汰。在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前可参照美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以目前国内金融机构的经营竞争能力而言,在利率改革管制下,其竞争力与国际大行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利率市场化实际上是倒逼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必然趋势。
更何况,利率本应是属于整个经济体系讨论的议题,中小企业、投资者、储户都应该有发言权,但如今却成了利率管制既得利益方的“内部研讨会”,力量严重失衡。按汇丰经济研究亚太区联席主管屈宏斌的说法,“国内银行的净息差普遍在250—300个基点(2.5%—3%),构成了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银行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存款利率可能会提高,贷款利率可能会下降,这触动了银行的核心利益。 ”
从金融发展与改革的大方向而言,利率市场化是最基础的改革目标,很难想象,一个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国家会长期按照行政命令来配置金融资源。因此,在承上启下的“十二五”初期进行利率改革已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关键因素。(周子勋)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