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尹中立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11日
2011年岁末,美元指数冲上80关口,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动向。
美元的强势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期。自从2001年以来,美国一直实行弱势美元战略,试图通过美元不断贬值的方式来刺激国内经济;2008年遭遇次贷危机之后,美联储加大货币政策刺激的力度,甚至玩起了量化宽松游戏。加上美国政府债台高筑,很多人倾向于美国政府会通过通胀方式逐渐“销债”的判断。总之,市场认为未来美元将继续弱势。
笔者认为,通过货币政策刺激经济难以让美国摆脱目前的困境,弱势美元只会让美国经济陷入恶性循环,正确的做法是重新实施强势美元战略。强势美元符合美国的国家战略利益,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投资者,都要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并对美元反转的可能性抱有警惕。笔者分析的视角是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
从历史轮回看美元作用
从全球各国经济的比较优势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有技术和研发优势的国家,以美国、西欧及北欧国家为典型代表,他们长期占据全球产业链的上端;第二类是有自然资源优势的国家,典型代表有俄罗斯、澳大利亚、中东产油国等;第三类是有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国家,中国和印度是其中的典型。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美元的强弱转换,这些具有不同优势国家的强弱也随之此消彼长。
在2000年之前,由于中国还没有完全融入全球化,所以,全球国家之间的强弱转换,主要在第一类国家和第二类国家之间进行,技术优势的国家与资源优势的国家各领风骚。
在20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初,美元不断贬值,而石油等资源产品价格大涨,结果是第一类国家陷入了滞胀的困境,前苏联及中东产油国崛起。尽管当时的苏联还处在西方的经济封锁中,但石油价格的上涨无疑给它提供了充裕资金,支持其武器制造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前美联储主席沃尔克的主导下采取了紧缩货币,美元重新走上强势轨道,资源类的产品价格步入了熊市。姑且不论这样做是否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有意为之,在效果上确实令第二类国家陷入了困境,极端的例子是前苏联解体(当然,苏联解体有政治上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同样是美国及欧洲称雄的时代。这段时期,对美国经济影响最大的人物是财政部长鲁宾。鲁宾担任过高盛总裁,他的思维是华尔街式的思维。对于华尔街来说,有了足够多的资金才能赚更多的钱。因此,鲁宾的思路是让全球资本进一步向美国集中,向华尔街聚集,1995年他明确宣布“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利益”。受此影响,美国股市出现了壮观的大牛市,催生了以网络科技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事实证明,强势美元战略的确符合美国利益,此时美国不仅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方向,而且财政上还实现了盈余。
与之相对应的是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亚洲各国的共同特点是喜欢储蓄、工作勤奋、重视教育,但18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西方,在全球经济分类中属于第三类国家。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欧美经济经受滞胀折磨时,很多资本进入亚洲,亚洲出现了快速工业化的进程,出口飞速发展,造就了“亚洲四小龙”的奇迹。因此,亚洲金融危机前约20年的经济奇迹,与弱势美元下的国际资本流动有直接关系;而在强势美元影响下,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了。
进入21世纪后,人口最多的中国加入全球化竞争的行列,使全球经济格局再次发生了巨变。如果说20世纪后期全球经济竞争主要在技术优势的欧美国家和资源优势的产油国之间进行的话,那么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竞争格局又多了新的一极,即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中国参加全球经济竞争。
就在中国加入全球化(以加入WTO为标志)的时间点上,美国发生了两起重大事件,即科技股泡沫崩溃和“9·11”事件。受此影响,美国走上了错误的轨道,开始实行弱势美元战略。2001年开始,美联储不断降息,目的是为了缓和上述两起事件对经济的冲击。但美元弱势导致国际资本从华尔街撤离,寻找新目的地。此时,中国的经济大门彻底开放了,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及广阔的市场令中国成为国际资本新的乐土,加上人民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使得中国迅速成为全球新的制造业中心。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