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际财经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06日
日前的蒙牛致癌牛奶事件再次重创了中国乳业,让正在艰难恢复的消费者信任再次降到冰点。网友戏称,以前,中国人都知道“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现在,也许该把这句话改成,“只有致癌的牛奶才叫特仑苏”。可以预见,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消费者宁可花几倍的高价钱买外国奶,也不敢再相信国产奶,这对中国的乳制品企业和消费者来说,无疑是双输的局面。那么,究竟是谁从中获益呢?
我早在《中国式MBO》一书中就讲过,蒙牛与伊利两个企业的竞争,终于使中国人意识到保护本民族利益的重要性。“外资系的全部现金投资只有6120多万美元,折合4.78亿港元,上市后半年内外资系出手了2.6亿股,回笼了近14亿港元现金,这使外资系的投资早已赚得盆满钵满。”不仅如此,外资操控的蒙牛还要兼并伊利,实现更大的获利。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落入谁手?已成为今天经济理论的最大问题。
内地三家最大生产商中,蒙牛和伊利双方的掌舵人却是恩怨纠缠,难分难解。蒙牛创办人为牛根生。创办蒙牛之前,牛根生任职伊利长达15年(1983-1997),期间曾出任伊利董事会之执行董事及生产经营副总裁,为伊利第二把手。
两强相争
据悉,1998年因被郑俊怀排挤,送去北京学习,远离伊利管理核心,牛根生因此毅然离开伊利。离开伊利之后,牛根生于1999年8月18日卷土重来,创办蒙牛乳业,担任董事长及总裁,与伊利交锋。
创办初期,蒙牛市场占有率远不及伊利,在蒙牛创办后第三年(即2001年),伊利的全年乳制品零售总额为27.02亿元(人民币,下同),而蒙牛只有7.24亿元,为伊利当时的两成七。但是,2002年却是一个转折点。
2002年10月蒙牛获得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外资入股,筹得资金2,600万美元,一年后外资又以可换股债券形式,再次注资3,500万美元。获得巨额资金后,蒙牛发展神速,2002年及2003年营业额分别录得131%及144%升幅。2002年其市场占有率已达伊利的四成二,2003年更达六成半,估计至2004年伊利的营业额为86.88亿元,蒙牛则跳升至69.46亿元,直逼伊利营业额的八成,威胁伊利乳业市场龙头地位,而且蒙牛的资本投资额更在2003年首次超越伊利,意味蒙牛扩张持续。蒙牛其后在2004年6月在香港市场成功上市。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