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04日
主持人:李 禾(本报记者)
嘉 宾:王忠明(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
陈 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家族企业研究所所长、教授)
李惠森:(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董事长兼行政总裁)
- 对话背景
首份《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日前由全国工商联、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家族企业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国家族企业研究中心和李锦记家族联合发布。报告指出,我国共有790万家的民营企业,占企业总数70%以上,其中大多数是家族企业。据统计,2010年底,我国2063家A股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达762家,家族企业在上市公司中比重达36.9%。
一份调查显示,1990年前后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为3—5年、60%以上企业在创办后不到5年就破产或倒闭,与之相比,近年来民营企业寿命逐步提高,在2010年约为7年,但与日本企业(会社)35年的寿命相比,差距甚远。
我国民营企业,主要是家族企业,为何如此“短命”?他们目前处于何种状态?
经济奇迹背后的“隐形发动机”
主持人:目前我国家族企业处于何种状态?
王忠明:我国现存的家族企业绝大多数诞生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抽样调查发现,家族企业集中于江苏、广东、浙江、山东、上海和湖北等地,多数尚处创业发展早期;以中小企业为主,所有者权益在1000万元以下的占75.2%;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调查也显示,在农林牧渔、住宿餐饮、居民服务、卫生和文化体育行业中,家族企业比重甚至达90%左右。即开放程度越高的行业,家族企业比重越高;资本密集程度越低的行业,家族企业比重越高。
从整体来看,家族企业在企业数量、注册资本金、工业增加值增速、吸纳就业人数、完成税收等方面多项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使发生了国际金融危机,有52%的家族企业资本规模实现了增长。
陈凌:家族企业是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隐形发动机”,为市场繁荣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转型升级是影响家族企业持续成长的重要问题。无论在销售额还是净利润方面,有研发投入的企业都明显优于无研发投入的企业。家族企业研发投入与行业特征密切相关,其中卫生、信息服务业和科研技术行业的研发投入较高;从企业规模看,规模大的企业投入更多。有研发投入的企业比例随着销售收入的上升而上升,销售收入在百万元以下的企业中,只有13.3%投入研发,销售收入超三千万元的企业有近四成投入研发。这说明了研发活动需要企业实力来支撑,也解读了为何我国家族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
目前,我国家族企业研发活动主要依靠自身投入,仅13.1%的家族企业在技术改造方面得到政府支持,多为制造业企业;从政府提供的技术改造支持项目看,主要是先进生产技术,其次是节能和减排技术,还有环保技术的支持。
家族企业面临传承和继任挑战
主持人:目前我国家族企业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王忠明:我国一些家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相对于现代大型企业、外资公司、跨国集团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家长式粗放型管理、家族成员争权夺利等问题,还暴露出保守、任人唯亲等弊端,尤其是部分“富二代” 成为“负二代”,已成了家族企业的“负资产”。
陈凌:在发展之初,由于进入壁垒较低,我国大量的家族企业如潮水般涌进那些低技术、低成本和劳动密集型的“小商品”生产行业。先天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密集产业链条及家族粗放式的治理结构,必然形成互相残杀的恶性竞争局面。高耗能、高污染和低附加值成为公众对家族企业的普遍印象。家族企业一般在国民经济体系比较低端、相对微利的行业中生存,这个与30年前刚改革开放时所处的境地并没有太多改变。
在技术创新方面,家族企业研发活动也不活跃,获得政府支持还比较有限。
目前,我国家族企业在传承和继任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企业主平均年龄约为46岁,45岁及以上的企业主占调查总样本数的一半以上,其中50岁及以上的企业家占调查总数的1/3。也就是说,未来5至10年,我国家族企业将迎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家族传承。
但是很显然,一些家族企业在传给谁、如何传的问题上依然缺乏明晰规划。调查发现,约44.3%的企业主表示目前没有考虑交班问题。在已考虑的家族企业中,多数希望能由家族继续保持对企业的控制权,约45.4%的企业主表示希望子女能直接管理本企业,还有19.33%的企业主打算让子女继承企业股权,“子承父业”的内部传承模式仍是主流。
但企业主们强烈的家族传承意愿恐怕会被泼上一盆冷水。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6%的企业主子女愿意接班,当然也有一部分企业主不愿意交班。将子女接班意愿和父辈交班意愿做契合度进行比较,超过3/4的家族企业在交接班问题上还没有达到统一。
李惠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族企业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目前国内家族企业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很不均衡,存在很多的不利因素;有些问题、特别是在企业传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就社会而言,家族企业也常常被不恰当地赋予了贬义的含义,有碍于对家族企业全面、客观地认识。
此外,家族企业传承方面,两代人在生活阅历、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价值取向和市场把握等方面普遍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家二代已成为一个崭新的社会群体,与他们的父辈不同,他们大都受过良好教育,还有相当数量的人有在国外学习、工作经历,但也因此使其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多样性和不稳定性。他们对父辈早期艰辛创业、企业发展路程、本土创业环境、中国国情状况也都不够熟悉。
提高科技水平实现转型升级
主持人: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陈凌:我国大多数家族企业竞争属于低层次的“成本”和“资源”竞争。只有上升到高层次的“产品价值”竞争,实现“产业化转型升级”,才能在目前复杂严峻的环境中持续发展。目前,一些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家族企业已看到了转型升级的紧迫性,主动通过技术投入,提高企业及产品的科技水平和含量,来实现企业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虽然从总体情况看,在转型升级方面,我国家族企业还处于困境之中,但已有一些典型的具有实力的家族企业走在了前面,脱离了成本竞争,向价值竞争迈进。
李惠森:推动家族企业的良性发展,绝不只是家族企业的家事或私事,尤其是未来5—10年是我国家族企业传承换代的关键时期。实践证明,只有全社会的重视和家族企业的自我教育才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我本人是李锦记家族的第四代传人,在创业经营中遍尝个中滋味,深知传承发展之不易,以管窥豹,也使我对整个中国家族企业的兴衰和命运格外关注,认为应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治未病”的角度,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和探讨家族企业发展的内在与外在的各种因素,科学地把握我国家族企业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形成我国家族企业传承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帮助更多家族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