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赣州政经 >> 正文内容

文化融合有活力 探析大余县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彭承礼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04日

“牡丹亭故乡”“梅花诗国”“中国理学发源地”,大余县坐拥诸多文化殊荣。该县促进文化与旅游、项目、商业深度融合,形成了文化和经济融合互动的良好局面,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发展潜力大的知名文化企业,提升了现代服务业水平,繁荣了旅游市场,本土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创造财富的能力持续增强。

文化融合有活力

——探析大余县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许多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一个地区文化与经济有效融合所迸发出的巨大创造力,能极大地推动这一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那么,在欠发达的山区,情况又会怎样?近日,记者走进大余县,探析其文化融合发展之路。

■创意元素“唤醒”绿水青山

近日,百余名广东韶关游客慕名到丫山景区看瀑布、观竹海、拜名寺、悟理学,体验了其独特的人文生态魅力,不约而同地发出一个声音:“这座集山、林、泉、湖、瀑、洞、寺等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新景区,果然名不虚传!”进入旺季以来,丫山景区每天都吸引游客两三千人,景区内的农家饭庄甚至出现“一位难求”的现象。

大余是全省“旅游资源丰富县”和江西省24个重点旅游县之一,也是著名的“中国瑞香之乡”和“中国花木之乡”,全县拥有六大景区、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国家森林公园和2个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唤醒”了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成为促进大余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发展的创意元素。近年来,大余县致力于发展以梅文化、牡丹亭文化、钨文化、理学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将优秀的文化融入景区、景点之中,坚持打好“历史文化、生态养生、爱情民俗和工业体验”四张特色牌,推出赣粤精品线路,加快与珠三角城市的景点线路对接。

在创建4A级风景区的过程中,丫山景区系统地发掘整理了有关丫山的诗文、书法,大力弘扬理学文化,规划建设道德堂、濂溪祠等硬件建筑,编撰了果园生态农业科普知识书籍。该县文史工作者深入挖掘整理梅关景区历史古迹,上报的《关于呈报大余县梅关和古驿道保护规划立项申请书的请示》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正式批复,望梅阁、憩云亭、古驿站、庾将军祠等景点得到抢救性保护,陈毅隐蔽处、百亩梅园、青梅煮酒听山歌等景点得到全面开发。大余县还以《牡丹亭还魂记》故事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卖点”,引进广东金泰源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1亿元重建牡丹亭,组织专家学者出版了《牡丹亭探源》,倾力唱响牡丹亭世界经典品牌,打造中国最纯美爱情圣地。

■传统产业靠文化“点石成金”

近日,游客冯桂伦在大余经纬钨金工艺品专卖店买下了一件心仪的“貔貅”钨金工艺品,她说:“这件工艺品将黑钨精矿与文化元素巧妙结合,形态逼真,惟妙惟肖,还具有一定的科普价值。”

大余县靠文化创意提升县域传统产业和项目,走出了传统产业与文化产业共赢的发展之路,使资源型传统产业转变为效益高、前景好的新兴文化产业项目,探索出了一条县域发展文化产业的新路子。

大余县锡、钼、铜等有色金属资源也十分丰富,现有规模以上钨及有色金属加工企业近30家。江西首家锡工艺品生产厂家——大余东宏锡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饶日荣说:“在产业发展之初,我们主要以冶炼生产锡锭、锡条、锡丝为主,产品直接投放市场,每公斤纯利润只有十元左右。将产品赋予文化内涵,打造成锡制工艺品后,每公斤锡的售价约合人民币400元,从经营‘工业锡锭’到经营‘锡工艺品’,几字之差,却让我们这家传统金属冶炼企业摇身变为创意文化产业,纯利润也提升了四十多倍。”

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大余县引导企业把锡、钨等有色金属的实用功能与现代文明、绿色环保、文化创意有机融合,成功开发了锡制花瓶、锡制酒具、钨金装饰品等一批自有知识产权和自有文化产业品牌的工艺品,生产的绿色环保型高纯锡制旅游工艺品填补了全省有色金属工艺旅游产品的空白。

传统产业靠文化“点石成金”,产生了利润大幅提高、产品供不应求的“倍增效应”。 通过巧打创意牌和文化牌,大余县重点培育了东宏锡制品有限公司、经纬钨业有限公司、南安板鸭厂和多味花生厂等企业,初步形成了锡制工艺品、钨金工艺品、板鸭腊味、客家风味食品等四大系列文化旅游产品。该县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实行“一名县领导牵头、一套政策扶持、一支队伍服务、一笔开发经费跟进”的工作机制,灵活招商,全力争资,引进南安板鸭厂投资1.2亿元开发200万只板鸭生产线等超亿元大项目,其中,魁星塔附属设施建设等5个文化旅游项目投资总额达4.14亿元,全部被列入年度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当中。

■文化助力服务业“华丽转身”

旅游业活力倍增、商贸物流业热力四射、教育培训业悄然兴起……大余现代服务业在文化的助力下,正以优美的舞步实现“华丽转身”,以此来带动强劲的发展态势。

“古韵与潮流的历史融合,文化与商业的交汇碰撞。”这是一位外地游客对陶源路的赞誉。在东山之畔、章水之滨,融入酒店、娱乐会所、画廊、根艺展厅、奇石中心、特色博物馆等现代商业元素,这样的评价恰如其分。如今,帝豪娱乐城、瑞香大世界、牡丹亭主题文化公园等纷纷入驻,已经为陶源路聚起了购物、餐饮、休闲、旅游、商务消费的旺盛人气。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大余县将文化因素融入旅游服务行业发展过程中,每年在财政预算内专门设立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和宣传推介,推动星级宾馆开展“创星创绿”活动,提升了全县旅游接待档次。

“我平时最喜欢吃烫皮,想不到是用最常见的大米加工制作而成的,真神奇!”近日,一群赣州自驾车游客涌入大余县新城镇良生烫皮店,亲自动手体验了一回制作烫皮的全过程。该县组织专门人员挖掘传统食品文化底蕴,规范生产工艺,定期举办烹饪现场观摩会评选“客家名小吃”“客家名菜”,并频频推荐至各地美食节、旅游节。南安板鸭被商务部评为“中华老字号”,产品畅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烫皮年产量由原来的十几吨增加到近千吨,并通过当地物流企业源源不断进入国内各大超市……

“关心别人是爱护自己,包容别人是善待自己,帮助别人是快乐自己,真诚勇敢是完善自己……”近日,在大余县首家国学教育培训机构文成书院,学员们齐声唱响该校理学文化主题歌《理行天下》。大余县坚持挖掘理学、研究理学、弘扬理学,走出了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理学发扬光大的新路子。在大余县,每年针对少儿的各类培训都异常火热,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培训班遍地开花,《走读伢子七七磋》《人之初月光光》等原创儿童音乐屡屡获国家和省级大奖,由此带动了教育培训产业的全面繁荣。(特约记者彭承礼)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