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江西经济新闻 >> 正文内容

建议设昌九新区构建“大南昌”[图]

来源: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30日

    “南昌要打造核心增长极,那南昌的支撑点在哪呢?实现路径又是什么呢?”昨日,南昌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专家学者研讨会在红谷滩会展中心召开,应邀出席的省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南昌打造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专家发言中,不少专家都提到,南昌要打造核心增长极,首先要调整城市区划,拉大南昌的城市框架,构建“大南昌”推动“核心增长极”的建设。

图/记者许南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陈小洪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所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陈锐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
袁喜禄

上海浦东新区规划协会会长
朱若霖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麻智辉

  A 省市行政上是上下级、战略上要合作

  “南昌的GDP占到了全省的四分之一,产业也有相当的基础,可以说南昌打造江西的核心增长极已经具备了经济基础。另外从经济大环境的角度出发,我们已经到了经济转型的大好时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小洪在出席研讨会时表示,南昌要创造一个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环境,走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南昌的LED产业、航空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地位,但是要打造核心增长极,那就要做一个更全面的产业规划,要不断创新,只有通过结合南昌实际的创新,这些产业才能不断壮大发展。”陈小洪认为,产业有共同的指向,政府要从资源、政策上加以引导扶持,从而打造出一个完善的产业链,这样的产业才能起到龙头作用。

  “一定要搞开门发展,不能关门发展,要通过吸引全国甚至全球的资源过来。在打造核心增长极的时候,还要注意均衡发展,要做到和谐发展,南昌在打造核心增长极的时候,终极目标应该是要带动周边城市的增长,实现多方共赢。”陈小洪还称,对于产业承接和产业转型,政府更重要的是支持和督促它们在转型过程中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

  关于省市之间的发展关系,陈小洪有自己的见解,“所谓省和市的结合,从政策层面上看,市里的政策应该在省的框架之内,如果二者不结合,对市里政策的推进不利。”陈小洪表示,省里有自己的资源,包括本身的资源和通过它而争取到的中央和国家的资源。所以得做到行政上是下级,业务上是战略合作关系。而对省里来说,南昌起到的是支撑的作用,绝不能省代替市发展。因为省要以市为核心,以最可能的方向争取最大的政策资源。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谢正观也表示称,在省市合作上,既然要打造核心增长极,省里就要在政策上给南昌市“松绑”,在属地管理上明确权责,省里抓宏观的,给予南昌先行先试的权利,将部分土地审批权下放给市里。

  B 产业优势应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南昌有哪些优势,在打造核心增长极的过程中,要怎样利用好这些优势?国家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苗长兴认为,南昌要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增长极,必须具备一定的优势。“打造这个优势,不仅要考虑南昌自身的条件,更应该考虑江西的优势,与全省发展相结合,打造优势发展的产业链。”苗长兴称,对于南昌来说,如何发展有潜力的产业链至关重要,并且要想方设法把产业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创新是关键。构建可持续创新城市,把南昌打造成为鄱阳湖可持续创新先导示范区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实现从规模增长向内涵发展转型的理念创新;构建鄱阳湖可持续创新先导示范区实现模式创新;夯实区域与流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实现制度创新;打造区域核心增长极的创新增值链实现产业创新。”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所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锐认为,打造鄱阳湖可持续创新先导示范区,将塑造核心增长极的高端形态,为南昌城市发展从规模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进而以可持续创新引领区域均衡发展,支持南昌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促进城市和谐良治提供战略平台。

  “核心增长极虽然要求经济规模上有一定的增长,但是在现在的发展模式下,单一地追求规模增长,很容易掉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走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发展老路。”陈锐认为,南昌要系统推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规划建设、产业创新、清洁生产、绿色制造、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核心领域的技术经济政策制定与落实。

  C 南昌市要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物流企业

  “2010年,全国物流连锁百强南昌只有一家,全国五十强物流企业,南昌没有。南昌作为国家确定的区域物流中心城市,5A级物流企业一个也没有。2010年,《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报告》中,在32个目标城市中,南昌排26位。中小流通与物流企业是南昌市流通业与物流业的主体,这没有错,但必须有几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企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称,南昌有区位优势。南昌是唯一与长三角、珠三角和闽西南三角相毗邻的省会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战略性区位和枢纽性区位的独得优势,一定要真正建成区域物流中心。

  “南昌要通过做十件事,来做好南昌市的物流业。比如南昌要尽快制定一个流通业与物流业的总体规划。流通业要形成中央商务区、区商务区、社区商业与服务区、城乡接合部商务区四个层面,物流要形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三大布局。”丁俊发称,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南昌打造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他的理解是,要充分利用南昌这一中心城市的地位,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成为城市带动农村的最大辐射力,成为引领全省两个文明建设的主要推手。他觉得,南昌要实现之一目标,除了要抓住东部产业转移与外资引向中西部的大好时机外,大力发展物流业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打造核心增长极,符合国家目前正在主导的拉动内需战略,而拉动内需需要一个空间载体。作为南昌来说,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准定位,通过转变整个发展方式来突破发展瓶颈。”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袁喜禄称,打造增长极,经济肯定要上规模,但是光有规模还远远不够。“要培育产业优势,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要找出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细分每个环节的比较优势,在某些环节上寻求其独特的创新力。”袁喜禄还称,新兴产业在发展同样存在隐忧,“在创新的同时,也要总结传统产业的经验和教训,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一样,同样有产能过剩的危险,并且创新本身就有不可预见性,所以产业规划是相当重要的。”

  D 核心增长极须有城市群来支撑

  “打造核心增长极,南昌一定要有一个城市圈来作为支撑。以一个城市作为核心形成一个城市圈,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核心城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上海浦东新区规划协会会长朱若霖认为,城市的竞争目前已经变成了城市群的竞争,而竞争的要点又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发展、生态环境改善、高科技的应用、城市发展与资本运作的结合等方面。

  朱若霖建议,南昌要打造核心增长极,首先要编制南昌市的发展战略,也就是给南昌市的长远发展做一个全面覆盖式的轮廓,比如城市定位、定性,产业,城际关系和错落联络。其次在产业结构定位方面着眼大局,视野开阔。在引进人口密集化产业时要慎之又慎,例如北京因为人口众多导致交通拥堵、污染严重等问题。再次,加强以南昌为中心的城市群的覆盖的建筑,一个城市发展必须有所作为就要有适合它的舞台,借助精细化的土地使用发展城际交通,实现区域化资源共享,快速发展就成为可能。最后重点扶持南昌若干企业,打造一流产品,夯实南昌作为创意性制造业的“义乌”。

  天津市滨海新区规划分局局长霍兵也认为,南昌要打造核心增长极需要加强省市合作,建议江西省委省政府编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空间发展战略(暂定名),可以抓住城市或者区域发展重点,从珠三角近几年的发展现状来看,城市(区域)规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南昌要通过大都市、大产业、大交通和大开放来打造核心增长极,南昌目前缺乏一个城市群的支撑,以南昌为中心打造1小时经济圈。”省发改委副主任吴晓军称,南昌必须要拉大城市框架、尽快迅速壮大一批过千亿产业,学习苏州打造一个中外合作的产业园。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则表示,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增长极,作为龙头来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这个增长极可以是特大城市,也可以是大都市区。但是从南昌目前来看,这个增长极无论与中部城市,还是西部重点城市比,规模都过小,更不要谈东部发达地区大城市。“做大做强南昌市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可以学习重庆市、四川省等省市的先进经验,设立省直管的昌九新区。”麻智辉称,他设想中的昌九新区以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昌经济开发区、小兰经济开发区、桑海经济开发区、星火经济开发区为主体,主要包括红谷滩新区、湾里区、南昌县和新建县一部、丰城市一部、永修县一部。总面积1500~2000平方公里,可以划分为5个主导产业区及中央商务区、行政文化区、休闲旅游区,物流枢纽区等,近期规划人口100万,中期规划人口200万,再造一个南昌,在这个新区还可以实施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

  文/图 记者张祖珍

来源: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责任编辑:张祖珍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