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高层声音 >> 正文内容

周小川:关于信用评级的若干问题及展望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周小川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7日

    非常荣幸受到中国经济前瞻论坛组委会、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的邀请,在圣诞节的早晨参加这个会议。

    刚才李伟同志对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对明年经济工作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了前瞻性的发言,我很受启发。我选择一个相比之下小一点的课题,讲信用评级的若干问题及展望。这是国务院布置,由人民银行牵头、有关部门和金融各界参加的一个研究课题。这个题目与当前的研究工作比较相关,也是需要予以前瞻性考虑的,信用评级不仅是对以前发生的现象进行评判,更需要对未来进行前瞻性预估。同时,这个题目可能也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面很窄,信用评级在很大程度上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所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从而提供镜鉴、回顾和反思,并且从一个侧面观察金融市场演变的方向。

    一、危机以来对评级业的评价和展望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人们对评级业非常关注,特别是对国际三大评级公司的评级行为及结论给予了高度关注。从最初的次贷危机发展到全球金融危机,再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全球金融市场对评级业总体来讲不太满意。人们本来希望评级公司能够事先发现重大潜在问题,但事实上评级公司并没有及时发现,其评级水平、方法和机制等受到了广泛质疑。有人对评级公司的评级程序及其内部使用的模型提出了质疑,认为需要改革和完善。有人提出了评级公司所面临的利益冲突问题(过去对会计师事务所也有过类似的批评),认为应该和其他第三方专业服务一样去审视其收费模式,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此外,人们还普遍认为,对于经济未来前景的看法应该是多样化的,在全球经济走势不确定的情况下,个别几家大的评级公司有过大的发言权是不太正常的,总体而言这个行业应该更加具有竞争性,也让评级使用部门更具有选择性和自我判断。

    对此,评级公司也做了一些自我辩解,强调评级公司开展评级并不是对市场上的机构作出全面的评价,而仅仅是对其违约概率作出事先的估计,提供参考意见。

    总体看,国际上对评级公司及其评级结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看法和意见。

    一是对评级的水平和效果不甚满意,特别是对其前瞻性不甚满意。

    二是评级业有可能在整个经济周期变动过程中起到顺周期作用,加剧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宏观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大家都很乐观,评级公司也未能例外,不断调升评级,导致市场过度乐观,出现经济过热和资产泡沫;出现经济衰退时,评级公司往往突然大幅下调评级,误导公众加重对形势恶化的估计,扩大波动性。从信息来源看,评级机构开展评级的重要依据之一是看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还本付息能力。在景气上升周期时,这些数字会比较好看,但在危机爆发或是危机深化阶段,这些数字就会变得比较难看。评级公司如仅参照这些数字而不能有更科学的分析框架和信息基础来开展评级的话,也会扩大顺周期性。危机后人们普遍认识到,应减少经济中的顺周期因素,宏观调控以及微观方面的投资应该更多地体现逆周期性。这里所指的周期,一般是指宏观经济的周期,是相对比较长的周期。

    三是从短期的角度看,敏感时期的评级调整会加大经济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评级机构的风险评估如缺乏前瞻性,而在事中或事后进行评级调整,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加大市场上下波动的振幅。在形势已发生变化时,评级结果剧升剧降,结果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就是在情况好的时候,放大了对评级对象的乐观情绪,但事实上情况往往并不是那么好;而一旦暴露出了问题,马上予以降级,看起来就像落井下石,加重了事态的恶化。可见,评级公司可能在短期内放大对评估对象真实状况,加剧市场震荡。

    四是评级机构运用的方法论与内部程序不够透明,行业垄断程度高,缺乏竞争性,评级机构内部业务之间有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影响其独立性。典型的一个关切是目前发行人付费的评级收费模式,这实际上反映了评级机构商业化运作和保持独立性之间的矛盾。评级机构内部容易受到利益驱使而偏向于发行人。

    五是部分监管者和投资者过度依赖外部评级,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和责任推诿,也使评级业对市场的影响力过于强大。这在后面还要进一步讲。

    以上是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际、国内出现的对评级业的反思和评论。在这次危机中,尤其是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过程中,欧盟中一些国家对评级公司的评级调整和结论相当不满,美国人也对今年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做法提出了异议。G20峰会一开始就把这个题目正式提出来,作为需要研究并进行改革的一个课题,特别指派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作专门研究并拿出方案。FSB也已经向G20峰会提交了关于对金融稳定性评估的报告以及未来改革方向的建议,其中包括评级业。

  在当前对评级业不甚满意的情况下,已出现各种努力,试图探讨建立更具有竞争性的评级行业,欧元区以及欧盟都提出要研究设立新的欧洲公共评级机构,打破现有国际评级机构的寡头垄断。同时还有意见提出,当前三大评级公司的模式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可由政府性的研究部门在评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有国家的领导提出,欧洲中央银行(ECB)应利用其独立超然的地位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在评级中发挥作用,开展评级业务。可见,评级业未来的体制及其前景,很可能将是丰富多彩的,会有很多新内容。

分享: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李华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