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陈小强 特约记者赖於艳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3日
日前,记者来到石城县小松镇莲香苑移民新村,只见这里办起了10多个小型手套厂、鞋面厂、服装厂、电子厂,各类机器生产的声音交织成美妙的音符,俨然是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小区。小松镇党委书记黄勇鹏告诉记者:“这里住着57户移民,他们不但每年可获得6800元的厂房租金,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月薪在1200元以上。”在石城县,像莲香苑一样的移民新村点有29个。近年来,该县把移民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实行“领导挂乡包片、干部挂点包户”工作责任制,力促移民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让移民户逐渐过上了和谐幸福的新生活。
石城县大多移民户分散居住在山高路远、干旱缺水的村中,生存环境恶劣,信息闭塞。该县审时度势,把深山移民工作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在近路、近电、近学校、近医院、近城镇的地方科学规划移民安置点,积极引导深山移民向小城镇聚集。在移民新村建设中,县里开辟土地审批、土地使用、资金信贷等“绿色通道”,移民户不但可以直接享受建房补助款,而且每个示范点能得到15万元以上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有效解决了移民户的建房资金难题。为了确保建设进度和质量,该县还为每个移民新村安排了两名干部抓点,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等服务工作,引导群众通过组建理事会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据统计,近几年来全县已有2700余名困难移民住上了舒适、漂亮的新房。
家安下来了,如何使移民户不再返贫?该县充分利用农业、果茶、林业等部门的强农、惠农政策,结合移民新村点的特色,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扶助政策,吸引移民加入特色种养队伍中。同时,有针对性地对移民开展免费技术培训30多期,使300余户掌握了种养技术的移民有了致富产业;大力实施“雨露计划”项目,对移民新村的富余劳力进行有序转移,先后举办技术培训班13期,培训移民1500余人(次),安排800多人到县内外企业上班。如今,该县移民新村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涌现“油茶之村”玉龙、“运输业之村”江东坳、“烟叶之村”客家源等一批县内外有名气的移民新村。
居住环境的改变,致富产业的兴起,大大满足了移民户物质生活的需求。石城县还着力为移民户打造“精神家园”,完善移民新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县里将图书室、卫生室、娱乐室、休闲广场等“三室一场”建设纳入规划,通过多元化投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不断提高移民新村的公共服务供给;结合“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开展文体结对扶贫,为移民新村订报纸、送书籍、修球场,使移民看病不出村、学习有场所、娱乐有节目。为了活跃移民新村的文化,该县还充分发挥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的作用,在新村建立各类文艺协会36个,协会每年举办各种文艺活动110场(次)以上,大大丰富了移民的业余生活。木兰乡新河新村的移民廖学敏感慨地说:“以前在山里居住,就医、上学都不方便,没有一点业余文化活动,生活枯燥无味。现在能搬到这里居住,真是我们的福分啊。”(陈小强 特约记者赖於艳)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