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刘家喜 记者徐金侦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2日
从空间和时间上看,南康市到赣州中心城区不过30公里,行车仅需半小时。
近年来,该市主动对接、融入赣州中心城区,经济社会得以快速发展。“如今,我们正通过打造大交通,提档加速全方位对接融入赣州中心城区,推动南康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南康市委书记谢德强自豪地说。对接融入,共享发展,已成为南康最强的旋律。
打造经济强市 大交通支撑大产业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强市富民的源泉。
近年来,南康市紧紧抓住主导产业建设不放松,做强工业、做优农业、做旺服务业,大力实施“无中生有”与“开放带动”互动战略,以矿产品、家具两大百亿元产业集群建设为主抓手,坚定不移地抓好矿产品、家具、电子、服装等主导产业建设,产生引来一个、带来一批、辐射一片的磁场效应。
为支撑大产业的发展,打造经济强市,对接融入中心城区,该市在拥有“四纵四横一空”立体交通网络的基础上,加快赣南大道、工业路与赣南大道连接道路、文峰路改造等道路项目建设,组织实施105国道与泓泰家具市场交叉口、绕城高速与赣南大道交叉口、芙蓉北路、金赣北路与323国道交叉口等8处城市出入口整治工程。今年年底前,全长35公里的赣南大道将正式贯通。今明两年,南康市还将积极争取机场快速干道建设、105国道改线等国家、省、市重点交通项目在境内实施,全力做好赣韶铁路、厦蓉高速、城区公路客运枢纽、城区公路货运枢纽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塑造活力新城 大交通托起大城市
人们常把公路、铁路交通比作经济大动脉。修通一条路,就像为城市打通一条经脉,不仅人流、物流、车流更加顺畅,而且城市空间、城市框架也会随之进一步扩展拉大。
为策应赣州构建特大城市和南康撤市设区战略,南康市以大赣州规划为龙头,坚持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突破50平方公里、50万人城市规模的局限,站在1318平方公里特大城市规划区内来定位,站在2016年赣州中心城区建成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的高度来定位,做到规划上大气、设计上适当超前、布局上科学合理。同时,依托赣南大道、机场快速干道、105国道改线等项目建设,拉开南康主城区框架、拓宽城市发展纵深空间,扎实推进东山北路贯通、芙蓉北大道、文峰路等“毛细血管”道路工程的建设,改善关键交通节点,加快规划与赣州中心城区衔接,提升城区功能区块的联系与整合,增强城乡“牵手”的动力因素,激发城市活力,拉动城市大发展,增强市民生活的便捷感和舒适感。住在赣南大道附近的市民张小建说:“大道的全线贯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挣钱的机会更多了。”
建设和谐家园 大交通改善大民生
近日,南康市和谐大桥建成通车。和谐大桥是该市重点建设工程之一,大桥的建成通车将有利于缓解南康市区道路车辆拥挤情况,并对促进南水新区的开发建设发挥重大作用。近年来,南康市不断完善农村路网建设,解决农民出行难题,为民生改善提供有力保障。目前,该市已实现村100%通水泥路的目标。
随着农村路网的不断改善,在“对接融入”中,南康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他们冲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朝难”等旧思想,进入长珠闽地区务工创业,开阔视野;敢于摔破“铁饭碗”,主动下海,创办经济实体;主动摒弃陈规陋习,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热潮中。然而,要全面融入中心城区,还需促进农村公路运输市场健康、有序、稳定发展,进一步解决农民乘车难、出行难问题。基于这种认识,南康市明确提出,围绕农村路网上档升级,科学合理设置和大力发展农村客运站场,实现“把路修到农民家门口,把车开到农民家门口”的目标;至2015年前,所有通水泥路的村开通客运班线,村客车通达率在95%以上;所有农村客运实行公司化经营;至2015年,农村客运运力中级客车在60%以上,通水泥路的村农民步行1000米能坐上客车;至2015年,全市90%以上的村要建成农村客运候车亭。(刘家喜 记者徐金侦)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