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曹蓓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0日
2011金融机构焦点事件盘点·银行篇
编者按:2011年即将过去,过去一年间,做为国家经济重要支柱的银行业发生了诸多大事。
本报今日推出《2011金融机构焦点事件盘点·银行篇》,对包括业绩、收费、上市、理财产品等8大事件进行综合报道,力图向读者展现2011年银行业发生的方方面面的变化。
1 上市银行:隐现业绩拐点
“银行这两年赚得太多、赚得太快了。”这个观点近期不仅在学术界被广泛讨论,也引发了监管层的思考。据记者观察,近期有不少监管高层人士表达出对银行增长模式的看法,认为银行业绩增长过快。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9月,16家上市银行实现净利润6920.54亿元,同比增长31.86%。
随着四季度净息差预期见顶、理财产品发行受限,分析师普遍预测四季度银行业绩将环比有所回落。尽管如此,从全年来看,银行业绩仍将持续靓丽,16家上市银行净利预计同比增幅为25%-30%。
在经历了4万亿信贷狂飙后,2010年16家上市银行共实现净利润约6774亿元,同比增长33.5%。进入2011年,尽管流动性持续收紧,上市银行却通过定价能力的提升继续收获靓丽业绩,根据分析师测算,预计16家上市银行业绩增幅为25%-30%。上市银行连续两年收获30%左右的业绩增幅,超过A股上市公司平均利润增长速度。
不过具体来看,在经历了上半年的强劲增长后,3季度上市银行业绩虽仍保持高速增长,但远没前两季那么抢眼,手续费收入、税后净利润环比均有所下降。统计显示,上市银行2011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6920.54亿元,同比增长31.86%,略慢于上半年34%的增速。根据中金公司的测算,上市银行2011年全年的净利润增速为29%。东方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金麟则预计上市银行2011年的业绩增速为31%。
今年3季度,上市银行受存款增长的制约,生息资产增长基本停滞;结构调整和净息差上升则是推动净息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3季度上市银行算术平均的净息差为2.68%,环比上升9个基点。分析师普遍认为,上市银行净息差已基本接近顶点,继续上行的空间不大。
另一方面,今年银行手续费收入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是理财产品,但进入3季度,由于监管升级,理财产品不论是发行量还是收益率均有所下降,导致上市银行3季度手续费收入出现了一定的回落。统计显示,今年3季度上市银行净手续费收入环比下降9%,但前三季度同比仍增长44%。
中金公司认为,未来理财业务仍将持续规范,相关收入增长将继续减速。此外,鉴于小企业经营困难,顾问咨询费、信贷承诺费等隐性利息收入也难以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营业收入增长拐点隐现。
2 银行乱收费:储户痛斥监管严查
2011年,愈发增多的银行收费项目招来了广大储户大声痛斥,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于是,今年7月1日起银监会等三部委叫停了11类共计34项人民币个人账户服务收费项目。这一举措在获得掌声的同时,却因免除项目大多早已取消,让市民感到并不给力。而面对收费“蛋糕”被切分的各家银行,显然也不甘就范。于是,违规收费、新设收费项目等手段成为银行应对之策。显然,在2011年监管部门对于银行乱收费打响治理“第一枪”之后,道路仍还漫长。
就在34项收费项目叫停实施一个月后,发改委就对7月1日后仍违规收取个人账户密码挂失费的中信银行总行、兴业银行总行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行给予了严厉处罚。虽然几家银行均认为此次被查处,是因为对“有关密码挂失手续费是否属于免除服务收费项目存在不同的理解。”但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靠种类繁多的收费项目赚的盆满钵满的银行们,仍是心存侥幸。
虽然各银行34项人民币个人账户服务收费项目已被叫停,但与此同时,银行收费项目仍在逆势增长。小额账户管理费、跨行转账高收费、ATM机跨行取款重复收费等成为了部分银行祭出的收费新招。如个别银行又以向银行卡用户开征“短信通知费”的名义,再次新增收费项目。现实生活中,所有人几乎都被各种各样的手机垃圾短信骚扰过。短信内容或中奖诈骗,或推销商品,让普通老百姓不胜其烦。然而随着各家银行在诸如理财产品等中间业务的激烈争夺,各种手机宣传短信也被银行大面积“植入”到了消费者的手机之中。一方面是对用户真正有用的短信进行收费,一方面却对被消费视做垃圾的宣传短信大面积大力度发送。银行在考虑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愈发忽视储户的消费权利。
统计显示,在银行服务方面,排队时间长、服务窗口少、误导用户等传统问题依旧普遍的情况下,各家银行纷纷提高服务收费标准、扩大收费项目一直受到市场各方诟病。用户对银行服务集体打分偏低,与银行服务收费的愈演愈烈有着直接的关系。2011年,相关部门针对银行乱收费走出的第一步,虽然效果仍有待观察,银行也仍有对策.但这毕竟表明了监管层限制日益增长的银行收费项目的决心。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