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赣州金融网 作者:方学明 记着谢欢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9日
本站讯(方学明 记着谢欢) 近年来,人行定南县支行不断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指导和督促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强化金融支持“三农”工作,并适时推出了一系列贷款新品种和新业务。
其中,由定南县农信社承办的“安家乐”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在近年取得了突出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不仅深受政府和广大农工群众的好评,更实现了政府、银行、农户多赢的目标。
建房热情高涨 “安家乐”呼之欲出
定南县是个农业小县,农村人口居住条件落后,人均居住面积小,人口分散,农村的住房基本上以土木结构和土垒建筑为主。
2009年以来,定南政府结合该县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措施,使得各种资源向农村经济发展倾斜,随着收入得以逐步增长,农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随后,县委、县政府开始在全县各乡镇开展农民“美好家园”示范点建设。不料,2010年“5﹒7”大余县发生洪灾,令当地,特别是受灾群众解决住房问题的愿望更为迫切。
面对农户建房热情高、资金需求量大而自有资金不足的现状,人行定南支行结合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工作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及时出台了《定南县金融支持农户灾后重建指导意见》,最终,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安家乐”农民住房贷款在全县农信社系统呼之欲出。
贷款服务灵活 农民愿望得以成真
“安家乐”农民住房贷款是指农信社对农户用于建(购)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的普通住房,包括规划区内的商品房、农民公寓、普通农宅的消费性贷款的统称。根据农民建(购)房的坐落位置、土地性质及建(购)方式等情况,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一户一策,创新贷款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民建(购)房贷款的资金需求,使得当地农民的“新房梦”不再是梦。
据了解,“安家乐”住房贷款方式非常灵活。对已完成小额农贷提升整村推进工作的村组,可以使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证出账的方式给予信贷支持;对于未完成小额农贷提升工作的村组,可以根据农户资产、信用状况、收入状况、自有资金等情况按照自然人评级授信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保证贷款、抵押贷款等方式给予信贷支持。
在贷款期限方面,此款住房贷款根据农民收入来源和还贷能力来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一般为3至5年。在贷款利率方面,按照贷款类型而定,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证贷款及农户联保贷款执行该期限基准利率上浮20%,自然人评级授信信用贷款执行该期限基准利率上浮40%。
落实贷款工作 切实保障住房建设
“安家乐”农民住房贷款的推广具有推进城乡统筹,推动可持续发展,建设新村镇,塑造农村新风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重要意义。定南全县农信社充分认识到加快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该社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工作,增加农村信贷投入,支持“三农”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一项重点工作来紧抓落实。
为加快贷款发放速度,定南农信社积极打造信贷扶持“绿色通道”,将该类贷款审批权限下放至各信用社,由各信用社信贷人员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加快办贷效率,及时发放“安家乐”农民住房贷款。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做好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加大农村信贷投入,各乡镇信用社积极加强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共享辖内村组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信息,重点掌握当年村组规划情况和村民建房需求情况,积极安排信贷资金投放,推动“安家乐”农民住房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
创新成效显著 实现多方共赢目标
经过近年的共同努力推广,“安家乐”农民住房贷款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户建(购)房资金困难,并在定南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了政府、银行、农户多赢目标。
据当地百姓告诉我们,“安家乐”农民住房贷款正式推出后, 有效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改善了村容村貌。不仅引导了村民民风民俗的转变,又转变了农村消费观念,促进了农村消费需求,改善了农民住房环境。近年乡村相继出现的一栋栋整齐高品位农民新房,也逐渐成为了当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家住定南县老城镇老城村新联组的黄先生,由于住房条件不好,建房愿望强烈,却一直苦于资金不足,在老城信用社取得“安家乐”农民住房贷款后,在村里盖起了一百多平方米的三层楼房,他逢人就说:“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的扶持,帮我圆了‘新房梦’”。然而,像黄先生这样,通过信用社“安家乐”解决建房资金的农户还有很多很多。
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户也选择在“美好家园”示范点建设房子,使得示范点规模越来越大。据统计,从“美好家园”开办至今,定南县农信社累计发放“安家乐”农民住房贷款2042户,金额13608万元。截至2011年10月末,该社贷款余额2982万元,累计实现利息收入达221万元,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赣州金融网)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