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叶檀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9日
财经评论员叶檀(资料图)
中国实体经济到了千钧一发之际。
中国实体经济的衰退并非始于当下,出口红利衰退酝酿着巨大风险。风险之一,以往为出口培育的产能,由于找不到新的消费出口,成为过剩产能;风险之二,在国内较高的经营成本推动下,企业迟迟无法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升级换代;风险之三,由于虚拟经济盈利过高,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做嫁衣,逼迫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家向金融家、投资家们靠拢。
实体经济成为重点保护对象,在12月14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对比此前提出的财产性收入的提法,目前回到了实体兴业、实体致富的轨道上来。
实体经济的困境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人们逐渐认识到,脱离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无法带来真正的经济发展。英美式的金融发展模式将给实体经济带来灭顶之灾,更不要提中国这样尚未完成产业结构转型的新兴经济体,全面走向虚拟经济无异于自己挖坑自己跳。
对实体经济的呵护没有落到实处,很多措施徒有其表。
表面上,银监会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倾斜,降低了风险权重比例;12月15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金融业应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但需要对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加以区别,也需要对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工具加强监管。金融业有些产品基本上在金融业内循环,对实体经济作用较小,甚至成为利用非金融业专业知识不够而赚钱的工具。因此,需要对金融工具进行划分,看哪些金融工具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哪些可能会脱离实体经济;对监管来说也一样,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应区分哪些金融市场工具的发展应该支持。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