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4日
早报讯 10年来最晚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官方权威媒体关于房地产调控政策走向的讨论,昨日达到高潮。
当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题为《如何看待房价走势》的述评文章,为楼市下一步政策走向“定调”。这一全文约3000余字的长文在结尾处引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的表态称,“房产税改革、土地招拍挂制度改革、治理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健康运行和住房保障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将是下一阶段调控的重点,也是今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同一天,新华社援引国家发改委专家的观点,旗帜鲜明地提出,“不能放松调控力度 抓紧制定长效机制”。文章援引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的观点称,必须加快研究制定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调整和完善房地产开发、销售、租赁、中介服务和持有等环节的税收政策,加大房产持有成本,扩大房产税试点范围,加快房产税实施方案的研究进度”。
此前两天,《人民日报》、新华社已相继发文,释放限购不松动的信号。其中,《人民日报》更是呼吁,“与其让购房者、开发商等市场各方在各种不确定中反复纠结、惴惴不安,有关政府部门不如尽早公布(房地产)政策的去向。”
房地产调控“两难”
关于此轮房地产调控,高层表态至今未见丝毫放松。
12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如何看待房价走势》一文也强调,此轮调控,决策层的决心更坚定。“在调控的关键时期,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分别在最近再次强调,房地产市场调控绝不可有丝毫动摇,给人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文章同时也提到,“房地产市场不整中国经济要出事,整狠了中国经济也要出事”,面对这种“两难”的局面,房地产调控要确保取得实效,又要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
路透社昨日援引的一系列“论据”,为“两难”说作了注脚:当前欧债危机仍在发酵,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减缓,楼市调控正在考验决策者的智慧持续调控是否会令中国经济跌入“硬着陆”深渊,保障房能否力挽狂澜,限购令何时可以全身而退……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所长张长春认为,随着房价涨幅回落、通胀预期发生变化,预计2012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将进一步放缓。
《如何看待房价走势》一文坦言,“调控必须而且迫切,然而,调控却并不容易,力度不当可能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金融风险总体可控”
“着眼长远”,是诸多专家告诉《人民日报》、新华社的观点。
《如何看待房价走势》一文援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的话说,“从中长期看,坚持调控有利于地方经济逐步摆脱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促进产业结构和收入结构调整。”
考虑到保障房对投资、上下游产业和内需的拉动,任兴洲指出,“当前房地产投资仍将保持合理增长,即使增速回落,也属正常回调。坚持房地产调控有利于促进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也有利于房地产行业的良性发展。”
“同时,房价稳步回调对银行等金融体系的影响总体可控。”任兴洲说。
这与新华社13日援引的专家观点如出一辙。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称,从中国情况看,无论是个人住房消费信贷、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还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房价合理回落都不会引发金融风险。
“从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看,近两年来,不良贷款比率都在逐步下降,2010年分别降至0.37%和1.26%。”王一鸣说,今年以来,购房的首付比例进一步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总体上也是可承受的。
此前,随着部分城市的商品房市场交易量明显下降,社会上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有些人认为,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影响面广,如果不放松调控力度,将引发房地产投资大幅回落,进而引发金融系统风险,加剧经济增速放缓趋势。有数据显示,2010年的房地产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直接比重逾12%。房地产还影响到高达40-50个关联产业,包括水泥、钢材、玻璃、家具电器以及装饰材料等等,还有就业。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