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 作者:吴敬琏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6日
中国虽然上世纪末期把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搭建起来了,但是市场化改革其实还处于“进行时”阶段,旧体制的许多部分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造,政府职能还有待转变,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重组和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都还行在半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长时期的持续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日本等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办法,采取了出口导向政策。
同时也应当看到,包括日本、韩国、我国台湾等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政策在经过十年、二十年的成功实施以后,都出现了问题,例如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资产泡沫的膨胀,等等。这些问题和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非常相像。这就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
“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十二五”期间的主线。为什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被反复提了30多年,到现在还是没有实现?这是因为转变遇到了体制问题。总体来说粗放发展是源于政府主导的发展方式。
政府主导有两个重要含义:一方面是政府掌握了太大的资源配置的权力,另一方面是发展服从于各级政府的政绩目标。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然而,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政府仍然保持着支配资源的大部分权力,特别是在城市化加速之后,又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可以支配,即土地。此外,金融改革虽然市场化了,但是各级政府对于金融机构发放信贷仍有很大的影响力。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