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托平台募资之后,将银行信贷资产置换为银行理财产品,从而使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转移至表外以突破利率水平和信贷规模限制的银信合作方式,其背后的隐性风险已引发监管层重视,并很可能在2010年受到限制。
12月17日,记者从华融证券主办的“2010年银信合作暨理财市场展望”研讨会上获悉,监管部门近期将出台新的文件,从信托公司提高自主管理能力角度对银信合作进行规范。另据悉,一份名为《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信托公司主动管理能力有关事项的通知》的文件,近日已经开始在业内征求意见。
据了解,在银行理财产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与信托公司合作推出的理财产品。根据用益信托工作室统计,2009年1月至11月份,公布发行规模的银信合作产品已达7473亿元,如果加上未公布规模的部分,估计银信合作产品的规模可能超过万亿元,占据银行理财产品总规模的半数以上。
事实上,自2005年以来,募集资金用于购买银行自身信贷资产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一直被视为银行理财市场的主流业务之一。尽管2009年充裕的流动性曾一度使银信合作出现萎缩,但自9月份以来,随着新增信贷的逐月减少,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呈现出惊人的逆势增长。
数据显示,11月份,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在信贷类产品的带动下发行达576款,创下今年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发行的新高,发行规模预计在3400亿元左右,也创下年内新高。
究其原因,主要是今年三季度后银行资本充足率面临较大压力,希望借助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以减少对资本的消耗。为此,监管层一方面加强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另一方面也开始着手研究加强信托公司的自主管理能力。
有报道称,“新规”发布后,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购买本行信贷资产将被禁止。同时,监管方对银信间真实贷款转让也作出更严格界定,要求信托公司亲自履行管理职责,禁止将资产管理职能转交给银行或第三方。
一些专家判断,尽管由于宏观经济总体趋势及银行业发展前景看好——当前可谓银信合作的“蜜月期”,但由于今后信贷资产类的理财产品可能受到某些限制,预计其发行数量或将在2010年有较大下降。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鉴于信托公司与银行之间的合作机制已经比较成熟,在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缓慢的情况下,信贷资产类的理财产品可以起到替代作用。而由于明年存在通胀预期,可能进入加息通道,因此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有望上升,未来发展空间仍然较大。
而在银行方面看来,理财业务可以成为与“存、贷、汇”并驾齐驱的核心业务,是应对利差收窄和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手段,开辟了商业银行资本节约型的新增长模式,在各类业务中能够率先实现全球化经营。
目前,随着银信合作不断加深,双方在市场定位的交叉性、业务内容的关联性、业务发展模式的互补性、发展战略的契合性等方面的优势,都得到了进一步发挥。银行人士预计,2010年,银信合作一方面将从个案逐渐向战略合作过渡;从产品合作向客户共享过渡;另一方面,合作方式也将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过渡;信托业在合作中的地位将逐步提高。
不过,业内人士坦言,银信合作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面临规范发展的关键期,银信合作理财是否合规,关系到其未来能否健康发展。
在信托业呼吁监管层关注行业定位和产品募集限制、产品转让与流动性问题、产品创新面临的障碍等问题的同时,业内人士建议,将银信合作规模纳入监管统计和监控范围,并在规范的基础上,鼓励银信合作向进一步深层创新的方向发展。
应该说,监管部门对银信合作一直持支持和鼓励的态度。但由于当前银信合作中,大量业务是“通道”类业务,信托公司的管理职能没有体现出来,报酬率低。因此,监管部门希望信托公司能够尽快提升资产管理能力,把激励机制建立起来,引进人才,往高层次发展。
参加17日研讨会的监管部门人士透露,2010年加强信托公司治理将主要从健全激励机制方面着手。拓展信托公司的自主管理业务和提升自主管理能力,一是要引导,二是要规范。具体措施包括在监管评级办法中改变规模导向,出台净资本管理办法等。